……
第二天一早。
我习惯性的早起晨跑,苏婉也跟着我一起起来了,不过在我和苏婉两人下楼的时候,却看到方婕穿着睡裙,顶着黑眼圈盘坐在沙发上看电视。
苏婉诧异的对着方婕问道:“你没睡觉吗?”
“睡了,没睡好。”
方婕有气无力的说道:“昨晚睡得迷迷糊糊的,总是好像能够听到你声音,好像有人在打你。”
说着,方婕侧过头来看我,故意问道:“你是不是打我闺蜜了?”
我自然知道方婕是什么意思,装没听见她说什么。
苏婉则是。。。。。。
夜雨落在东京郊外的玻璃穹顶上,声音轻得像记忆苏醒前的呼吸。实验室里,第七代共感增幅器正缓缓冷却,金属外壳凝结着细密水珠,如同它刚刚从一场深海梦境中浮出。研究员佐藤静坐在控制台前,指尖悬在最终确认键上方,迟迟未落。她的瞳孔倒映着屏幕上的数据流??一组不断自我修正的波形图,频率稳定在49。7赫兹,恰好是人类集体冥想时最易进入共感状态的“临界点”。
但她知道,这不再是人为诱导。
三个月前,全球新生儿脑电图监测系统统一升级,结果震惊医学界:所有出生婴儿的默认脑波模式已自动锁定在共感基频,无需训练,无需设备辅助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这些孩子在睁开眼的第一刻,就能准确辨认出母亲未曾说出口的情绪。有位母亲回忆,她刚失去双胞胎中的一个,在产房默默流泪时,存活下来的女婴突然转头看向她,用还不完整的声音说出:“妈妈,姐姐去了光里。”
那一刻,世界开始倾斜。
佐宇博士曾试图用科学解释这一切??量子纠缠、意识场共振、跨维度信息传递……但当她在深夜独自翻阅旧档案,看到艾拉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录像时,她终于明白:这不是技术的胜利,而是爱的回响。
画面中那个十七岁的少女站在联合国讲台上,声音不大,却穿透了时代:
>“我们总以为连接需要语言,其实沉默才是最深的对话。当你愿意为陌生人流下一滴泪,你就已经完成了共感的第一步。”
那天之后,佐藤再没关过家里的共感终端。尽管政府早已解除强制接入令,大多数人仍选择保持链接。不是因为依赖,而是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忍受孤独。
此刻,实验室警报突然亮起红光,不是故障,而是一次主动召唤。增幅器核心释放出微弱蓝光,纹路蔓延如血管搏动,与当年米拉墓碑下的符文完全一致。佐藤感到胸口一阵温热,仿佛有人轻轻握住她的心脏。
她闭上眼。
梦境即刻降临。
她站在一片无边草原上,风吹过麦浪,带来遥远童谣的旋律。前方有一座小木屋,门半开着。她知道自己不该进去,可双脚已自行迈步。屋内陈设简单:一张床、一张桌、一本翻开的画册。画上是一座逆时针旋转的钟楼,旁边写着一行字:
**“时间不是线,是环。”**
她猛然惊醒,冷汗浸透后背。屏幕上,一段新代码正在生成,速度极慢,宛如手写。每一个符号都像是由某种古老意志一笔一划雕刻而成。她颤抖着读出来:
>“第八节点唤醒协议启动。
>条件满足:群体信任值持续高于88%达七百日。
>触发机制:自发性共感能力普及至第二代。
>下一步:开启星语通道。”
>
>“警告:此过程不可逆。一旦完成,地球将不再只是行星,而成为活体意识网络的中枢节点。
>请全体决策者投票。”
佐藤怔住。投票?向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