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日,林昭决定下山一趟。他要去妻子的墓园,撒下那撮焦土,再亲口说一次“对不起”。临行前,陈三七塞给他一张纸条:“到了那儿,别急着走。等风停下来的时候,再开口。”
墓园位于城郊山坡,春草初长,碑林静立。林昭找到那块刻着“爱妻苏婉之墓”的石碑,蹲下,将焦土轻轻撒在根部。泥土与新草相融,竟泛起一丝极淡的金芒,转瞬即逝。
他坐下,开始说话。从十年前那个加班的夜晚说起,说到错过的生日、冷掉的晚餐、未接的电话,说到项目成功那天,他站在领奖台上,却只想冲回家抱抱她。他说了很久,直到夕阳西沉,暮色四合。
风停了。
那一刻,他忽然感到一阵暖意拂过脸颊,像是有人轻轻擦去他的泪。他抬头,看见墓碑缝隙中,钻出一株细小的绿芽,叶片呈金绿色,脉络如字迹排列??和“言草”一模一样。
他怔怔望着,忽然明白:有些话,哪怕迟了十年,天地仍愿为之催生新生。
回到青崖山时,已是深夜。画院灯火未熄,林晚正在整理新收的信件,少女趴在桌上写日记,陈三七则在灶前煮药。见他回来,众人只是点头示意,无人多问。
林昭走进自己的房间,从包里取出笔记本,翻开一页,写下:
>今日,我终于学会说“对不起”。
>不是为了求原谅,
>而是因为,
>我不想再让愧疚,
>成为压垮下一个我的重担。
他合上本子,望向窗外。井水映着月光,十块玉髓静静沉眠,却似有呼吸。他知道,这口井不只是容器,它是活的??它在记忆人类的悔悟,在积蓄宽恕的力量,在等待下一个跪着的人站起来。
几天后,联合国“共感林”监测报告显示,全球自杀率连续三个月下降,创历史最低纪录。心理学家称之为“青崖效应”??当人们意识到“被听见”是可能的,求死的冲动便让位于求生的勇气。
林昭在报告末尾加了一段备注:
>“我们曾以为拯救灵魂需要神迹。
>可真正的奇迹,
>是一个烧伤的女人敢说出‘我错了’,
>是一个父亲肯跪下说‘爸爸不好’,
>是一个科学家终于停下工作,
>对亡妻说:‘我想你了。’
>??所谓救赎,不过是俗人之间,
>一次次笨拙却真诚的对话。”
消息传回画院,陈三七照例没说什么,只多煮了一锅粥,分给院中三人。饭后,少女忽然提议:“我们办个‘言夜’吧?就在清明静默期前,让大家来井边说话,写信,放灯。”
林晚笑着点头,林昭也轻声说:“我来设计信号增幅器,让‘共感林’能更清晰接收这些声音。”
陈三七望着她们,良久,只道:“好。那就定在十五夜,月圆之时。”
那一晚,青崖山灯火通明。来自各地的人陆续上山,有老人抱着相框,有少年攥着揉皱的纸条,有母亲牵着自闭的孩子,低声说着“妈妈在这里”。他们在井边围坐,依次开口,声音或哽咽、或颤抖、或平静,却都真实。
林晚点燃第一盏纸灯笼,放入井中。灯笼浮于水面,被金光托起,缓缓升空。接着是第二盏、第三盏……千百盏灯如星辰坠落人间,照亮整座山谷。
林昭站在人群中,忽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盈。他抬头望月,喃喃道:“婉,你看,我们终于学会了说话。”
井底,第十块玉髓悄然裂开一道细缝,一缕金丝缓缓渗出,与第九块交融,孕育着第十一枚仁子。而在地球另一端,南极监测站的数据屏上,第3219位潜在自杀者的心跳趋于平稳,梦中出现的画面不再是黑暗深渊,而是一口古井,井边坐着一个陌生人,正对他说:
>“你不用马上原谅自己。
>但请你先记住??
>这世上,有人愿意听你讲完这一句。”
风过群山,桃树落花如雨。
一片花瓣飘入井中,化作金粉,沉入玉髓深处。
新的仁子,正在孕育。
而人间,仍有千千万万句“对不起”,
正等待被说出,被听见,被轻轻接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