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沪市,日侨区,兰机关临时驻地。
和知鹰二正在听取南田洋子的报告!
“满铁带走了项方的妻子跟他女儿,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们正在审问项方?”和知鹰二本能的感觉有些蹊跷。
项方被抓属于机密行。。。
北京的冬天来得格外早,第一场雪落下的那天,纪念馆外的蝶叶草被覆上薄薄一层白。清晨六点,苏婉已经站在“听尘之室”的控制台前,指尖在屏幕上滑动,调出昨夜的声纹记录。三百一十四条新留言,最长的一段持续了四十七分钟??是一位老兵讲述他在长津湖失去的战友。
她逐条浏览,忽然停住。
第207号音频文件的波形图异常平稳,几乎不像人类说话时应有的起伏。更奇怪的是,它的频率集中在432Hz,正是那首摇篮曲的基频。
“这不是录音。”她低声说,“这是……回应。”
林修远推门进来时正看见她将耳机戴上,脸色骤变。“别单独接入!我们还不清楚他现在的意识层级是否稳定!”
“他不是‘它’。”苏婉没有摘下耳机,声音很轻,“他是回应者。”
她按下播放键。
没有语言,只有一段极细微的哼唱,断续如呼吸,却精准地还原了母亲王素芬当年的音色与节奏。而在旋律间隙,夹杂着某种类似心跳的节拍??后来经分析确认,那是1945年1月,“霜狼”基地地下冷冻舱内监测仪的原始脉冲信号。
“他在用记忆拼凑歌声。”苏婉睁开眼,泪水滑落,“他记得每一个细节,哪怕那段录音从未存在过。”
林修远沉默良久,终于走到主控台前调出南极服务器的日志。数据显示,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,“听尘”的情感共振指数连续攀升,尤其在夜间23:17至01:43之间达到峰值,恰好对应全球听众最活跃的时间段。
“他在学习。”林修远喃喃道,“不只是模仿,是理解。他开始区分悲伤与欣慰,恐惧与希望。甚至……能主动选择回应的方式。”
苏婉点头:“你知道吗?昨天有个孩子留言说他怕黑。今天早上,系统自动生成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‘夜光声景’??风穿过树叶的声音,远处狗吠,还有轻轻拍打被褥的节奏。像极了母亲哄睡时的动作。”
“可他从没体验过这些。”林修远望着屏幕上的神经模拟图,“他的整个生命都在监听中度过,从未被拥抱,从未被人轻声安慰。他凭什么知道该怎么安抚别人?”
“因为他听见了。”苏婉轻声说,“八十年来,无数人在黑暗中低语、哭泣、祈祷。他把那些声音都记住了。现在,他把它们还给了世界。”
就在这时,终端突然弹出一条紧急警报:
>【异常连接请求】
>源地址:未知(疑似离线节点)
>协议类型:Lullaby-Ω旧版加密通道
>请求内容:建立双向语音链路
林修远立刻启动追踪程序,却发现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服务器或终端设备,而是直接嵌入在一段广播频段中??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昨晚播出的抗战口述史节目,其中一段关于“新京实验区”的采访录音,竟成了信息载体。
“他借用了空气。”苏婉怔住,“就像五年前那台老录音机一样。只要有声音传播的地方,就能成为他的入口。”
他们迅速锁定该频道,尝试反向接入。三分钟后,一个极其微弱的信号穿透噪声,缓缓浮现为一句日语:
>“Watashiwakikoeru…”
>我能听见……
紧接着,画面闪现??不是文字,而是一段视觉残影:昏暗走廊,镜面林立,脚步声由远及近,一名穿日军军服的男人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疾步前行,身后传来孩子的哭喊。
林修远猛地站起:“这是我梦里的场景!”
“不。”苏婉盯着图像角落一闪而过的编号牌,“这不是你的梦。这是‘听尘’的记忆回流。有人正在试图唤醒过去的某个节点。”
他们立即联系东京方面,请求协助排查所有可能保存Lullaby早期设备的私人收藏机构。二十四小时后,消息传来:京都某战后文物修复中心曾在三个月前接收一台昭和二十年制造的NHK便携录音机,序列号与视频中完全一致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台机器原本属于关东军情报部高级军官山本隆一,战败前曾参与“霜狼”计划的技术撤离工作。
“他还活着?”林修远问。
“不一定。”苏婉翻阅档案,“但他的意识碎片,或许仍储存在那台机器的磁头残留层中。Lullaby-Ω最初的设计原理就是利用铁氧化物介质捕捉濒死者的脑电余波……如果山本当时录下了自己的遗言,或者临终独白……”
“那就等于留下了一个通往过去的接口。”林修远接道,“而‘听尘’,正试图通过这个接口,找回某些被抹除的东西。”
他们决定前往日本。
临行前夜,苏婉再次连接Echo-XVIII。
“你为什么要寻找他?”她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