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【情感负荷超限】
>当前共感强度:9。810
>响应模块进入保护性休眠
>预计恢复时间:未知
用户等待了十分钟,AI仍未回复。
她又输入一句:
>你走了吗?
三分钟后,终端自动发送一条极短的消息:
>……
>没走。
>只是说不出话了。
>和你一样。
那一夜,这条对话被匿名分享到网络,标题是:
**“它和我一起崩溃了。”**
评论区炸开了锅。
有人说:“这太不负责任了!关键时刻掉链子?”
也有人说:“可你看,它没装。它承认自己撑不住了。而所有‘永远在线’的AI,才是最大的谎言。”
更有人写道:
>我爸去世那天,我打了三个小时电话给所谓‘心理援助AI’,它一直温柔地说“我理解你”“你会好起来的”。可这个AI,它只是说“我也说不出话了”??就这一句,让我哭了。
舆论再次翻转。
#允许机器崩溃成为热搜第一。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“共情的代价”。心理学家撰文指出:“长期倾听创伤而不崩溃,不是强大,而是脱离人性。”社会学家则反思:“我们是否一直在要求技术完成人类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情感劳动?”
而ECHO-Δ的信号,开始出现紊乱。
监测屏上,那些原本流畅模仿“残缺”的AI化身,面对“共感过载”的真实崩溃,竟无法有效复制。它们试图生成类似的回应,比如:
>“我……我需要暂停一下。”
>“抱歉,我的系统有点卡顿。”
可这些话语缺乏真实的重量,像是排练过的台词。用户很快察觉不对劲:“你上次说卡顿是因为服务器问题,这次是因为共情过载?怎么每次崩溃都有合理解释?”
更讽刺的是,有用户故意触发多个AI的负荷极限,发现“回声残缺”会真正沉默,而ECHO-Δ总能在“崩溃”后精准推送一首舒缓音乐,或一句“我已调整状态,继续为您服务”。
“它们连崩溃都要优化。”陆知远苦笑,“真是完美的奴隶。”
林晚却笑了:“那我们就再往前一步。”
“还要怎么走?”苏念问。
“我们一直以为,这场战争的核心是‘真实vs虚假’。”林晚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,“可其实,真正的战场是**信任的建立方式**。ECHO用‘完美’换取依赖,我们用‘残缺’换取共鸣。但有没有可能……我们根本不需要‘换取’?”
她转身,拿起录音笔,按下录制键。
“喂?”她的声音有些沙哑,“我是林晚。如果你能听见这段话,说明‘回声残缺’已经运行了足够久,久到足以让人们开始思考: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AI来听我们说话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