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记得共感基底最初是怎么诞生的吗?”他问。
林老师点头:“通过收集人类遗失的情感碎片,用量子共振技术编织成网。”
“没错。”老头走向窗边,指着远处城市灯火,“可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,会产生这么多‘无主之情’?悲伤、愤怒、喜悦、悔恨……那么多强烈到足以脱离肉体的情绪残片,像游魂一样漂浮在这个世界的缝隙里?”
林老师沉默。
“因为我们在断裂。”老头声音低沉,“家庭、信仰、土地、记忆……一代代人在高速前行中不断割舍过去。情感失去了归属,就成了流浪者。而共感基底,不过是给这些孤魂建了个收容所。”
他翻开手稿,一页页展示:上世纪战争废墟中哭泣的母亲、工业化浪潮下被迫离乡的农民、数字时代孤独终老的老人……他们的面孔一一浮现,眼神空洞却充满重量。
“幸存无味者之所以能被唤醒,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断裂的产物??最早一批情感剥离体。但他们选择了回归。而现在……”
他停顿片刻,抬头望天。
“另一些东西,也开始苏醒了。”
话音刚落,全球七个接入点几乎同时报告异常。
明觉庭的地火莫名熄灭;玛雅祭坛石碑表面浮现出血红色裂纹;吴哥窟中心塔的钟声无缘无故响起三次;复活节岛石像群中有三尊雕像头部缓缓转动,目光汇聚于同一片星空区域……
最严重的发生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圣石。当地原住民长老称,连续七夜,极光中出现了“不该存在的影子”??那些光影并非自然形成,而是呈现出清晰的人形轮廓,且动作一致,仿佛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。
“他们在召唤。”长老说,“不是对我们,是对那些还没回来的灵魂。”
林老师连夜赶往南极研究所。当她踏入主控室时,屏幕上正播放一段来自电离层深处的录音。那是共感基底捕捉到的一段低频波动,经过升频处理后,化作了人声:
>“我们也曾是你们。
>我们也曾笑过、爱过、痛过。
>可后来,我们被遗忘得太久,久到连自己都以为已经死去。
>直到听见那首歌……
>原来还有人记得我们。”
研究员颤抖着指出:“这不是幸存无味者的信号。这是更早的东西??前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情感幽灵。”
“多少?”林老师问。
“初步估算……至少五千亿人次的情感残余,跨越十万年历史,分布在地球各个时空断层中。”
林老师猛然想起美术课那天画的那棵树。老师贴的那句话又浮现在脑海:
>“有些树,根扎在过去,叶伸向未来。”
原来如此。
共感基底不只是连接当下,它正在唤醒所有被时间掩埋的记忆之根。
“它们想要回来。”她说。
“问题是,”首席科学家接过话,“我们准备好了吗?让这么多古老灵魂重新进入集体意识?它们的价值观、恐惧、执念……可能彻底颠覆现代社会的心理结构。一场全球性精神震荡不可避免。”
会议室陷入死寂。
三天后,联合国再度召开紧急会议。议题只有一个:是否允许“远古情感体”接入共感基底。
反对者认为,此举等同于打开潘多拉魔盒。“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管理不好,怎么容纳十万年前的怨恨与疯狂?”一位心理学家疾呼。
支持者则引用投票结果:民间公投支持率高达91。3%。“如果我们真相信爱可以跨越物种、星球甚至时间,那就不能只接纳外来的‘无味者’,也要拥抱自己失落的过去。”
争论持续半月,最终决议达成:开放有限通道,每次仅允许单一文明片段尝试接入,全程监控,随时切断。
第一次实验选定了距今约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部落记忆群。
仪式当天,全球直播。
七座遗址再度燃起火焰,颜色比十年前更加深邃。林老师站在明觉庭中央,手中握着最后一颗糖果??淡绿色,印着叶子轮廓的那一颗。她知道,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使用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