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手艺不能丢。”他说,“但要用新的方式活下去。”
六月初,曹忠接到央视邀请,参与制作一档名为《中国面孔》的文化访谈节目。录制现场,主持人问他:“很多人说你是这个时代最敢直视苦难的导演,你怎么看?”
他摇头:“我不敢。我只是不敢假装看不见。”
“那你觉得,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?”
他沉默几秒,答道:“不是替弱者说话,而是帮他们自己的声音被听见。我们不是救世主,只是扩音器。”
台下掌声雷动。
节目播出后,#文艺的责任#登上热搜。无数年轻人留言:“原来拍片子也可以是一种战斗。”
暑假来临,华为“大地之声”培训班第二期开班。这次,主办方特意安排学员赴抚远实地创作。二十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扛着二手相机,在石头带领下学习如何拍摄“家乡的故事”。
其中一个女孩拍了一组《江边的早餐摊》:清晨四点,一位聋哑婆婆支起炉灶,煮粥、煎饼、递钱、微笑,全程无声,却温暖至极。作品在网络爆红,当地文旅局主动联系,帮她在景区设立固定摊位,并挂牌“听得见味道的早餐”。
女孩哭着说:“我妈终于不用凌晨三点起床赶集了。”
曹忠看到这条新闻时,正在剪辑《春回头》的终极预告片。他暂停播放,转头看向墙上那封缅甸女孩的信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相框上,字迹仿佛在发光。
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。不是制度,不是地貌,而是人心深处对“值得”的定义。
秋天来临时,《春回头》在全国公映。首周末票房破亿,豆瓣评分9。6,IMDb同步上线,获赞“东方版《海豚湾恋人》”。更难得的是,影片带动公众捐款超两千万元,全部注入“乌苏里江生态基金”,用于渔民转产培训、濒危物种监测与非遗传承保护。
老赵的名字出现在资助名单首位。他拿到的不是救济金,而是“传统渔技传承人津贴”。领奖那天,他穿着唯一一套西装,背挺得笔直,像年轻时那样昂首走上舞台。
“我不是为了钱。”他说,“我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,清贫不代表卑微,守护本身就是荣耀。”
台下,石头用力鼓掌,眼里闪着光。
影片结尾字幕滚动时,影院陷入长久安静。随后,有人开始轻声哼唱那首童谣:
>“小船轻轻划,
>江水静静流。
>爷爷教我唱老歌,
>我要守到春回头……”
一句接一句,从后排传到前排,从左厅传到右厅,最终汇成一片温柔的合唱。
那一夜,全国多家影院自发延长放映时间。有观众说:“看完这片子,突然觉得,我也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。”
冬天再度降临,但这一次,人们不再畏惧寒冷。
抚远江面尚未完全封冻,已有渔民提前备好渔具。他们不再使用电鱼机,而是恢复古老的“网簖”技法,讲究节令、留籽放幼。村委会门口挂着横幅:“绿水青山,就是我们的养老金。”
曹忠又一次站在江边,按下录音笔。
“第2318天,乌苏里江,晴转多云。
风还在吹,雪还会下,但人心暖了。
从前我们怕春天不来,现在我们知道,只要歌不停,春就不会迷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