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西北边的一个牧区小镇。”他说,“那里没有稳定的电网,冬天特别冷。但他们愿意试一试,用自己的牛粪发酵发电,配合小型光伏板。我已经答应他们,三个月内派人去建第一个‘牧区火种站’。”
小当归认真地点点头,用红笔圈住那个点,写上:“星星牧场”。
那一刻,他知道,这场燃烧并不会止步于一座四合院,也不会终结于一个城市。
它正在蔓延,像春风吹过荒原,唤醒沉睡的种子。
几天后,国家发改委派来的调研组抵达四合院。带队的是位年近六旬的司长,姓周。他在参观完全部设施后,站在议事厅中央,久久未语。
最后,他开口问:“你们有没有想过,这套体系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?技术?制度?还是资金?”
何雨柱摇头:“都不是。是尊严。”
“尊严?”
“对,”他平静地说,“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,都感受到了‘我能行’的尊严。许大茂以前觉得自己是个废物,现在他敢站在市政府会议室汇报廉政建议;张磊曾被人当作恶霸,如今孩子们叫他‘张老师’;就连我自己,重生前被人叫‘傻柱’,活得像个影子。但现在,我知道我不是为了证明谁错了,而是为了证明: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光源。”
周司长听完,摘下眼镜擦了擦,声音有些颤抖:“三十年体制工作,我看过太多政策落地失败。原因很简单??它们只想着‘管人’,却忘了‘育人’。而你们做的,是让人自己站起来。”
临走前,他留下一句话:“我会推动建立‘火种孵化基金’,首批十亿,专用于支持基层自发组织的成长。条件只有一个:必须由居民自主决策,不得行政强推。”
消息传出,舆论哗然。有人质疑这是“撒钱式扶贫”,也有人称其为“中国社区治理的破冰之举”。
而在四合院内部,一切依旧平静如常。
某个周末的清晨,何雨柱照例去菜市场买菜。刚走到摊位前,卖豆腐的老刘就咧嘴一笑:“何哥,今儿的嫩豆腐给您留着呢!”
旁边卖葱的王婶也凑过来:“听说你们要搞‘乡村火种计划’?我家侄子在乡下村委上班,能不能报名学习?”
他一边称菜一边笑着应承:“当然能,只要肯学,我们都教。”
回程路上,他路过一所小学。正值课间操时间,孩子们排着队站在操场上。领操的老师举起喇叭,喊出口令前,忽然加了一句:
“同学们,记得我们每天早上要做的事吗?”
“记得!”孩子们齐声回答,“点亮一盏灯,温暖一个人!”
何雨柱停下脚步,怔在原地。
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,真正的改变,从来不在宏大的新闻标题里,而在这些细碎却坚定的日常之中。
晚上,他和秦淮如同往常一样坐在院中乘凉。星空依旧辽阔,蝉鸣依旧喧嚣。
“你说,十年后会是什么样?”她问。
他仰望着天,缓缓说道:“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理直气壮地说‘我想帮别人’,而不是‘我能捞到什么’;我希望每个老人摔倒时,第一时间伸出手的不是记者镜头,而是邻居的手;我希望‘互助’不再是新闻里的奇迹,而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。”
她靠在他肩上,轻声道:“那我们就继续走下去,一盏灯,一双手,一个人,一代人。”
远处,施工队仍在忙碌。新的电缆已铺设完毕,一座全新的社区能源站即将启用。工人们胸前的火焰徽章在夜色中微微反光,仿佛真的燃着一团不灭的火。
而在这片土地的深处,某种东西正在悄然生长。
它看不见,摸不着,却能让绝望的人重拾希望,让孤独的人找到归属,让冷漠的城市重新学会呼吸。
它不是神话,不是口号,不是权力的恩赐。
它是千万普通人,在一次次选择善良之后,共同铸就的信念。
而这信念的名字,早已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??
**火种所至,光明自生**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