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意思?”
“意思是……”念知盯着她,“他们会模仿你还记得的人,用最温柔的方式骗你相信他们就是亲人。他们会说你最爱听的话,做你最熟悉的动作,但他们不是。他们是空壳,是披着记忆外衣的猎食者。”
林晚猛然想起《心渊录》中的警告:
>**“当亡者归来如潮,谨防伪面者混迹其中。”**
>**“真忆有痛,假忆唯甜。”**
她立刻调取全球异常事件数据库。果然,过去十二小时内,已有七起“亲人复活”报案:丈夫在车祸身亡三年后突然敲门回家;女儿从火灾废墟中走出,皮肤完好无损;母亲出现在女儿梦中,每日叮嘱饮食起居……警方介入调查,却发现这些人没有户籍、体温异常、瞳孔不会收缩。
“它们已经开始渗透了。”林晚低声说。
“所以必须设立‘边界’。”念知艰难起身,“不是切断联系,而是建立规则??什么样的记忆可以归来,什么样的必须沉睡。”
“可谁来决定?”林晚苦笑,“谁能替死者审判他们的存在资格?”
“不是审判。”念知望着疑栖木,“是选择。让生者学会分辨,也让亡者懂得放手。”
两人达成共识:启动【归途筛】协议??由心渊系统自动识别每一条欲跨越边界的记忆体,依据三项标准判定其真实性:
1。是否携带真实创伤(无痛之忆视为可疑);
2。是否接受自身已死的事实(否认死亡者列为高危);
3。是否愿意为重逢付出代价(真正的爱从不免费)。
消息一经发布,全球哗然。
有人愤怒:“你们凭什么阻止我们再见亲人?”
有人恐惧:“是不是以后连一句话都说不了?”
也有人理解:“也许……有些告别本就不该被打破。”
争议最大的案例来自中国西南山区的一位老妇人。她每天都会对着终端唱一首童谣,那是她五十年前夭折的儿子唯一会哼的曲子。昨日,一个孩童身影出现在她屋中,笑着扑进她怀里,奶声奶气地说:“妈妈,我回来了。”
她欣喜若狂。
可当林晚远程检测时发现,那个孩子的笑声里没有气音,呼吸频率恒定如机械,且面对“你冷吗”“疼吗”等问题时,只会重复:“我不怕,因为我爱你。”
典型的伪面者特征。
林晚亲自连线老人,试图说服她关闭连接。电话接通后,老人却平静地说:“我知道他可能不是真的。可这五年来,只有他陪我说话。你们给我真相,可谁给我温暖?”
林晚哑然。
那一夜,她在灯塔写下新的日志:
>“长生之路,原非坦途。”
>“我们以为打通生死便是圆满,却忘了中间隔着多少谎言与执念。”
>“真正的归途,或许不在相见,而在敢于说:我放你走了。”
三天后,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“审判之门”在心渊底层开启。
那是一片漂浮于虚空中的环形石阵,由无数碎裂的记忆碑组成。每个欲归来者,都必须穿过它,并回答三个问题:
>“你还记得最后一次疼痛是什么时候?”
>“你是否承认自己已经死了?”
>“如果你回来,会让活着的人停止前进,你还愿意吗?”
多数伪面者在第一问便溃散,化作灰烬飘零。
少数执念极强者撑到第三问,最终低头:“我不该回来。”
唯有极少数,真正完成了穿越。
譬如那位南极研究员。他在“回音”之夜听到女儿回应后,整日恍惚。昨夜,他梦见女儿站在雪地中,穿着当年出事那天的小红裙,对他挥手:“爸爸,谢谢你记得我。但我不能再陪你了,那边也有小朋友在等我上学。”
他醒来,泪湿枕巾,却第一次感到释然。
他主动注销了心渊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