嘈杂的声音在会场中响起,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宾客们缓缓起身,准备离开。
这时,大荧幕上,横幅缓缓拉完,接着浮现几个大字: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!】
这谁都知道,宾客们并不在意,扫一眼便移开了视线。。。
暴雨倾盆的夜晚,林浩然独自坐在剪辑室里,窗外雷声滚滚,像是天地在低语。屏幕上的画面定格在云南小女孩说完那句“我现在知道答案了”之后微微低头的模样,她的眼睛亮得像山间晨露折射出的第一缕光。他没有动,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许久,最终只是轻轻按下保存键。
他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六个小时,咖啡杯底结了一层褐色的渍,像干涸的河床。可他不敢睡。他知道,只要闭上眼,那些声音就会涌进来??李哲用眼球追踪设备拼出的每一个字,陈国栋临终前颤抖却坚定的告白,还有那个深圳打工妹在电话亭里抽泣着说“我弟弟考上大学了”的瞬间。这些声音在他脑海里盘旋,不肯离去,也不愿被遗忘。
手机震动起来,是苏晚发来的消息:“你又没回家吃饭。”
他回了一个“嗯”,又删掉,最后只打了三个字:“快好了。”
他知道她不会怪他,但她会担心。自从“透明之夜”直播后,他们的生活看似重回正轨,实则暗流未息。有些事,表面平息了,可在人心深处扎下的刺,往往要很久才能拔净。
第二天清晨,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工作室,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。一辆黑色轿车停在路边,车窗缓缓降下,露出一张熟悉的脸??赵文娟老师。她穿着素色棉麻长裙,头发挽成一个松散的髻,手里抱着一摞泛黄的手写稿。
“我就知道你会在这儿熬通宵。”她说,声音温和却不容拒绝,“上车吧,我带你去个地方。”
林浩然迟疑了一下,还是拉开车门坐了进去。车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,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。“去哪儿?”他问。
“回我的村子。”她望着前方蜿蜒的公路,“你说要记录真实的声音,可你有没有想过,有些话,只有回到土地上才能听见?”
车子驶出城区,穿过一片片初夏的稻田和丘陵。阳光渐渐洒满大地,远处山峦如墨线勾勒,云影在田野间游走。两小时后,他们抵达了那个藏在群山褶皱中的小村庄。村口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,上面刻着“青山屯”三个字,字迹已被风雨磨得模糊不清。
几个孩子围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玩耍,见有生人来,好奇地张望。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,认出了赵文娟,笑着打招呼:“赵老师回来了?这位是……”
“林导演。”赵文娟介绍道,“就是做‘万家灯火’的那个。”
老人眼神一亮,连声道:“哎哟,是你啊!我们村里人都听过你的名字。我家孙子天天听你做的纪录片,还说以后也要当摄影师呢。”
林浩然怔了一下,随即弯腰鞠了一躬:“谢谢您这么说。能来这儿,是我的荣幸。”
他们在村小学暂作落脚点。这是一栋两层砖房,外墙刷着褪色的标语: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教室里的桌椅老旧,黑板边缘已开裂,但讲台上整整齐齐码着几本《倾听手册》,封面上贴着孩子们稚嫩的贴纸。
赵文娟领他走进一间储物室,打开一只木箱,里面全是手写的口述记录本。“这是我们这三年收集的村民口述史。”她说,“没人催,也没报酬,大家愿意说,我们就记下来。有的讲的是饥荒年吃观音土的日子,有的说的是当年偷偷放电影被抓的事,还有一个老太太,直到去年临走前才肯说出自己年轻时被拐卖的经历……”
林浩然翻开一本,指尖触到纸页粗糙的质感。字迹各异,有的工整,有的歪斜,甚至夹杂着错别字,可每一行都沉甸甸的,仿佛承载着几十年未曾出口的重量。
“你知道吗?”赵文娟轻声说,“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被人认真听过。他们说话,是为了让别人听见;可更多时候,他们说话,是为了确认自己活过。”
林浩然沉默良久,忽然问道:“我能录一段吗?”
她笑了:“当然可以。不过这里没有专业设备,只有这个。”
她递给他一台老式录音机,型号早已停产,金属外壳布满划痕,但保养得很好。林浩然接过它,感觉像是接住了一段时光。
当天下午,他们在村祠堂前支起简易录音角。消息传开后,陆续有老人前来。第一位是八十多岁的王阿婆,年轻时做过赤脚医生。她坐下后,双手交叠放在膝上,神情平静。
“我要讲的,是我没能救回来的那个孩子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穿透了蝉鸣。
那是1961年的冬天,村里闹粮荒,一个五岁男孩因长期营养不良引发心衰。她翻山越岭去镇上找药,雪深及膝,摔断了两根肋骨,终于带回一支强心针。可等她赶回时,孩子已经咽了气。
“他娘抱着他哭,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我就站在旁边,手里攥着那支没用上的针,觉得自己是个废物。”王阿婆低下头,眼角渗出泪水,“后来每年清明,我都去他坟前烧一碗米粥。我说:‘娃啊,今年阿婆带药来了,可惜你不用了。’”
录音结束,全场寂静。林浩然起身向她深深鞠躬,喉咙发紧,说不出话。
接下来几天,他白天录音,晚上整理素材。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来找他,有人讲知青岁月的爱情,有人回忆集体劳动时的号子声,还有一个退伍老兵,掏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,讲述他在边境巡逻时目睹战友踩雷牺牲的全过程。
最让他震动的,是一位叫李秀兰的中年妇女。她丈夫十年前因矿难去世,赔偿金被包工头卷走,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。她从不抱怨,直到那天坐在录音机前,才第一次开口:
“我不是不怕苦,我是怕孩子们觉得命就该这么苦。所以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饭,送他们上学,晚上洗衣服到十一二点。有一次发烧到四十度,我还坚持去菜市场摆摊卖菜。有个顾客问我:‘你怎么还不改嫁?’我说:‘我不怕一个人过,我怕他们将来也学会忍耐不公平。’”
她顿了顿,声音微颤:“我想让我儿子知道,妈妈不是超人,妈妈也会疼,但妈妈选择了不倒下。”
林浩然听着,眼眶发热。他突然明白,为什么赵文娟坚持带他来这里??真正的倾听,不是居高临下的拯救,而是蹲下来,与泥土平行,听那些从未被命名的坚韧如何生长。
第七天傍晚,全村人在晒谷场上举办了一场小型分享会。篝火燃起,村民们围坐一圈。林浩然播放了几段精选录音,每一段结束后,现场都会响起低低的啜泣或叹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