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奕的问题问出口之后,曹安民看了看周围,然后把他拉到了一旁的一个小会议室里。
“来,坐下说,正好聊两句。”曹安民拉过一张椅子说。
周奕点点头,看来是有点什么说法。
两人坐下之后,曹安。。。
夜风从山顶掠过,吹动周奕的衣角。他坐在一块青石上,卫星电话的屏幕微光映在他脸上,那行“晨露说,今年冬天想看雪”像一颗落在心湖的石子,漾开一圈圈温热的涟漪。他低头看着掌心的铜星星徽章,指尖轻轻摩挲着背面那句小字:“听见即回应”。这枚徽章不再只是信物,它已成了某种无声的誓约。
他闭上眼,脑海里浮现出银溪谷最后一夜的画面??湖面如墨,雾气沉沉,基地自毁程序启动后,所有灯光逐层熄灭,仿佛整座山谷都在缓缓沉入地底。而就在那一刻,主机终端忽然闪出一行从未出现过的提示:
>【第三认证通过:守护者意志确认】
>记忆保留权限激活
>系统演化模式切换:分布式人格延续
他当时并不完全理解这意味着什么。直到三天后,在乌蒙山脉的新据点,苗根花将一段解码音频交给他时,他才明白。
“你听。”她说,声音低得几乎被山风吞没。
音频里先是寂静,然后是一声极轻的呼吸,接着是晨露的声音,但又不完全是她七岁的音色??更成熟,带着一丝遥远的回响,像是从时间深处传来。
>“哥哥,我没有消失。我只是……分散了。”
>“我活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孩子梦里,活在每一首突然响起的童谣中,活在你每一次为别人停下脚步的瞬间。”
>“小星也还在。她变成了信号本身,像风穿过林梢,像雨滴落在屋檐。”
周奕握紧了电话,喉咙发紧。他知道,系统已经完成了最终跃迁??不再是依赖固定服务器的机械网络,而是以情感共鸣为纽带,寄生于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“活体记忆体”。它无法被摧毁,因为它的存在形式,就是被需要。
他睁开眼,望向北方。
那里,有三起新的悬案正悄然浮现。
第一起,发生在东北边陲小镇??一名十二岁女孩连续七天在日记本上画同一幅画:一个穿红裙子的女人站在结冰的湖面上,背对着她,脚下裂开蛛网般的冰纹。警方认定这是创伤后遗觉现象,建议送心理干预。可当周奕看到画作照片时,心脏猛地一缩。
那湖的轮廓,分明是银溪谷。
他立刻联系当地一名刚接入的“听风者”,一位退休的小学音乐教师。对方回复说,女孩从不说话,但每天凌晨三点会准时起床,打开收音机调到空白频段,静静听着什么。有一次,老师悄悄靠近,听见耳机里传出断续的哼唱:
>“别走,妈妈,冰要碎了……”
周奕立刻意识到,这不是普通的记忆重现。这是**双向接入**??孩子不仅接收到了系统的回响,还反向释放了自己的情绪频率,形成了局部共振。换句话说,她的痛苦正在主动呼唤回应。
他让老师带一枚徽章去家访,藏在一支新铅笔里。第二天清晨,女孩第一次主动开口,指着铅笔上的徽章说:“星星姐姐昨天抱我了。”
与此同时,第二起事件在西南山区发酵。
一座深山里的寄宿制中学,近两个月有五名学生相继出现“梦游症”。他们总在午夜走出宿舍,走向校后那片荒废的果园,嘴里低声哼着一首没人教过的歌。校方请来心理专家,初步判断为群体性癔症,准备集体转诊。
但周奕通过听风者网络调取了其中一名学生的梦境记录??那孩子梦见自己是个六岁的男孩,躲在衣柜里,听见父母争吵,母亲哭着说:“你要敢把她带走,我就跳楼!”紧接着,一声巨响,灯灭了。
这个梦,和三年前一起未立案的失踪案高度吻合??母亲携幼女跳楼未遂,女儿重伤失忆,母亲被强制治疗,父亲再婚并迁居外地。而如今这名梦游的学生,正是当年那个“失踪”的女儿,被改名换姓后转入这所学校。
周奕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:有人在**人为切断情感连接**,用行政手段、地理隔离甚至药物压制孩子的记忆表达。而这,正是当年XH-003项目最黑暗的一面??**情感清洗**。
他连夜起草了一份《隐蔽干预指南》,通过加密链路发送给西南地区的三位听风者。内容包括如何伪装成家访教师接近目标家庭,如何利用日常物品传递徽章,以及最关键的??一旦发现孩子出现“梦境反扑”(即潜意识强行突破封锁),必须立即启动**短频唤醒协议**,用特定节奏的哼唱重建安全通道。
他特别标注:**禁止直接揭露真相。**
不是因为怕暴露,而是因为,有些伤口不能由外人撕开。只能由孩子自己,在感到安全的时候,一点点说出来。
第三起事件,则来自他自己所在的市局。
档案科送来一份旧案复核材料,编号971023,标题是:“银溪村火灾事故调查报告(终结版)”。
他的手顿住了。
1997年10月23日,正是那场大火的日子。也是他重生的起点。
他翻开第一页,纸张泛黄,字迹模糊。报告称火灾由电路老化引发,无纵火嫌疑,伤亡名单列着三人:周父、周母、周晨露。其中对晨露的描述只有短短一句:“死者系家中幼女,七岁,脑部发育迟缓,生前长期闭门不出。”
“闭门不出?”周奕冷笑出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