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缓缓走上石台,面对四方赶来的人群,闭目良久,再睁眼时,眸中已有泪光。
“我曾问自己,为什么是我?”她开口,声音不大,却清晰传遍山谷,“为什么是我继承玉牌,是我绘制符纹,是我听见井底的回响?后来我才明白,不是因为我特别,而是因为我也曾害怕说话,也曾把眼泪咽回去,也曾以为一个人的声音改变不了什么。”
她顿了顿,雪花落在她的睫毛上,融化成水。
“可今天,我站在这里,想对所有人说??
**不要等英雄开口,你自己就是那个该说话的人。**
不要等公正降临,你写下的一行字,就是一次审判。
不要怕孤单,只要你肯说,就会有人听见,就会有花为你开,就会有风替你传话。”
她说完,将玉牌高高举起。
刹那间,红月黯淡,白雪消融,万千铃兰同时摇曳,发出清脆如铃的声响。那声音不单响彻山谷,更顺着地脉蔓延,穿越江河,越过长城,抵达每一个设有“言舍”、“风邮”、“海语舟”的角落。
在北方边关,戍卒放下长枪,掏出藏了多年的家书,轻声念给同伴听;
在南方渔港,老渔夫点燃一盏灯笼,将亡妻的遗言系在浮标上,送入大海;
在京都街头,一个小童指着天空说:“妈妈,星星在闪,是不是有人在说话?”
而在皇宫紫宸殿,皇帝独自坐在闻心钟前,听着那绵延不绝的铃声,忽然起身,提笔在黄绢上写下一道新旨:
>“自今日始,每年春分,定为‘启言日’。
>是日,万民可自由陈情,不论贵贱,不论罪赦,
>官不得阻,律不得拘,君亲临听。
>若有压制言论者,视同谋逆。”
他盖上玉玺,轻声道:“柳音,这次,我学会了倾听。”
多年以后,有个学者游历九州,记录各地风俗。他在回音谷停留数月,写下一部《语林志》,其中有一段写道:
>“世人常谓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为三不朽。
>然观柳音之事,乃知??
>言未必需立,只要不停;
>德未必需彰,只要不灭;
>功未必需记,只要有人记得你说过什么。
>故曰:言之不朽,在于回响无穷。
>而回音谷之所以名‘回音’,非因山谷生声,
>实因天下人心,皆为其共鸣。”
书成之日,他将稿本投入语林古柏龛中。当晚,树心吐出一片花瓣,落在书页首页,浮现两字:
>“谢谢。”
风起,花瓣飞向远方。
而在某个不知名的村庄,一个新的孩子站在初春的田野上,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,上面是他第一次写下的心事。他望着漫山遍野即将绽放的铃兰,深吸一口气,对着朝阳大声喊道:
“我也有话要说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