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九隆冬,天寒地冻。
李兆廷穿着厚厚的雪狸披风,骑着糖葫芦,用最快速度赶到大理。
原始天魔苏醒了!
在他苏醒的刹那之间,李兆廷便感受到了魔气,那是神而明之的感觉,超越时间空间,唯有纯。。。
春风三月,海棠初绽。砚亭书院的晨钟刚响过两轮,院中已有学子捧书疾行,脚步轻却坚定。那株种在小院墙角的海棠树,今年开得格外早,也格外盛,粉白花瓣层层叠叠,如云似雾,仿佛将整个春天都压在了枝头。
小女孩名叫阿芜,是书院厨娘的女儿,年方七岁,生性顽皮,却极爱听先生讲“状元娘子”的故事。每到夜里,她总缠着母亲问:“娘子真的会化成风吗?她会不会来看我们?”母亲只是笑着摸她的头,说:“只要你心里记得她,她就在。”
这一日清晨,阿芜照例偷偷溜进后院,想摘一朵海棠插在发间。她踮起脚尖,手指刚触到花瓣,忽然听见一声低语:“慢些,别吓着树。”声音极轻,像风吹叶隙,又像有人在耳边呼吸。她猛地缩手,回头四顾,空无一人。
可就在这刹那,一朵花自行飘落,不偏不倚,落入她掌心。花瓣舒展,竟显出一行细小墨痕:**谢谢你还记得我。**
她怔住,心跳如鼓。再抬头时,阳光正斜照在墙上那四个大字??“天地为公”。光影流转间,她似乎看见两个身影并肩而立,一男一女,男子执剑含笑,女子执笔凝眸,皆未言语,却让她心头一暖。
她跑回教室,把花夹进作业本里,一笔一划写下今日所见。老师姓陈,是李兆廷晚年亲授弟子之一,如今已是书院山长。他巡视诸生功课,走到阿芜桌前,见那本子上稚嫩字迹写着:“昨夜梦见娘子来了,今早花自己落下,还写字。”旁边画了个笑脸。
陈山长久久驻足,眼中微润。他提笔,在页脚批道:“有些事,不信者视之为幻,信者知其为真。”
放下笔,他望向窗外。春风拂过海棠枝头,花瓣纷飞如雪,其中一片轻轻落在院中石凳上,恰好覆住一道旧刻痕??那是三十年前,苏砚宁亲手所题的一句诗:“愿以我心灯,照尔万里程。”
此时距李兆廷雪峰赴死已九年。天下太平,女子科举制度早已推行至边陲,昭宁义塾遍布十三州,更有无数农家女执书入学,诵读《女诫》批注本,习算学、医术、律法。朝廷虽曾欲追封李兆廷为“文正公”,却被其门人婉拒。只有一句话传入宫中:“先生一生不愿居庙堂,唯愿做扫叶人。”
于是宫中不再提谥号,只令史官将他的事迹载入《八星纪》,与苏砚卿并列第八星。民间则流传更广,百姓称他“持火翁”,每逢春祭,家家户户门前点一盏纸灯,上书“薪火相传”四字,谓之“迎光节”。
而在西北莲城遗址,那座无名墓穴已被黄沙重新掩埋,唯有高处那株海棠年年盛开,根系深入古墓石缝,枝干苍劲如龙盘。牧羊孩童传说,夜深人静时,常能听见墓中有琴声悠悠,似有男女对诵诗文,一句接一句,温柔如初。
这一日,陈山长独自登上莲城废塔旧址。九年来,他每年清明必来此地,不烧香,不跪拜,只带一本旧书??那是李兆廷临终前所著《心灯录》,全书无序无跋,仅八章,每章皆以一句苏砚卿遗言开篇。
他翻开第一章,轻声念道:“女子非依人而生,当自立如松柏。”
话音落,风起。
沙石微动,塔基裂痕深处,忽有一点幽蓝光芒闪烁,转瞬即逝。
陈山长神色不动,合上书,低声道:“先生,您走之后,谢无妄残党尽数伏诛,幽冥幡灰飞烟灭。西域邪教瓦解,北狄归附,中原再无大疫。女子可任官、可领军、可主审案,去年还有三位女进士入阁参政。冯绍民若泉下有知,当可瞑目。”
他顿了顿,望着远处起伏沙丘,“只是……最近三个月,各地频现怪梦。百姓梦见黑云压城,庙中神像流泪,孩童夜啼不止,口中喃喃‘八星将坠’。更有边关守将奏报,雪山深处有异光浮现,疑似地脉再度躁动。”
说着,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铜钱??正是当年李兆廷随身携带的那枚太极纹饰旧钱,如今已被磨得发亮,正面“天地为公”四字隐约可见。
“这钱,我一直带着。”陈山长抚着铜钱边缘,“您临终前说过,只要它还在转动,心灯就不灭。可这几日,我试了七次,每次抛出,都是背面朝上。”
他闭目良久,忽觉胸口一热。低头看去,那铜钱竟自行翻转,正面朝天,且微微震动,似有所感。
与此同时,远方京都,海棠街。
一名少女正站在老宅门前,仰头望着那堵写满墨迹的墙。她是苏砚卿族中远支后裔,名叫苏挽晴,自幼聪慧过人,十六岁便考中女状元,现任礼部编修,负责修订《综武实录?八星纪》增补卷。
此刻她手中握着一份密档,来自皇室秘库,记载着一段从未公开的往事:百年前,八星应劫之时,并非仅有八人立誓殉道。实际上,第九人曾悄然加入??是一位匿名女子,身份不明,只留下一枚玉环和半首残诗:
>“若教我魂归故土,须待青丝换白雪。”
档案末尾注明:“此人疑为昭宁替身,自愿代死,使真身得以留存一线念力于世间。然其名讳湮灭,唯知其生于三月初七,卒于莲城焚城之夜。”
苏挽晴指尖轻颤。她出生之日,正是三月初七。而她颈间常年佩戴的一枚旧玉环,样式竟与李兆廷剑穗上那一枚完全相同,只是色泽更深,隐有裂纹。
她缓缓走进院子,伸手抚过墙面“天地为公”四字。指尖触及之处,墨迹竟微微泛出温热,仿佛刚刚书写完毕。
“姑祖母……是你吗?”她低声问。
无人回答。
但一阵风掠过,卷起几片落叶,在空中旋成一个小小的圆,宛如太极图。
她猛然醒悟??这不是巧合。
她是被选中的第九人。
当晚,她焚香沐浴,取出珍藏多年的《女诫》批注原本,置于案上。翻开第一页,赫然写着苏砚卿亲笔题词:“愿后来者,不必如我般牺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