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昆仑塔顶,“心灯”骤然扩大,化作一道螺旋光柱直贯天际。这一次,紫光并未射向猎户座,而是缓缓旋转,扫过整个星空,像是在回应某种久别重逢的问候。
深夜,一名小女孩在梦中醒来,跑向窗边。她指着天空对父母喊:“快看!星星在眨眼!”
父母抬头,只见夜空中原本静止的星辰,竟开始有节奏地明灭,宛如心跳。天文台紧急监测发现,这些星星的亮度变化遵循着一种复杂却有序的模式??那是莫兰符文的高级变体,翻译过来只有四个字:
>“我也在这里。”
消息传开后,举世震动。
有人跪地痛哭,有人相拥而笑,更多人默默牵起身边人的手。学校里,老师不再教授“人类探索宇宙”,而是改为“我们如何与宇宙对话”;宗教领袖宣布暂停一切教义争论,发起“全球静默日”,邀请所有人闭眼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。
就连那些“独醒者”,也开始动摇。
一位静默区的长老独自走入荒漠,在沙丘顶端盘膝而坐。他摘下蒙眼布,第一次任风吹拂脸庞。他说:“我害怕听见太多,怕被吞噬。可现在我才懂,真正的孤独,是我拒绝听见这个世界对我说的话。”
三天后,他带着族人走出屏蔽墙,走向最近的共感基站。
他们没有立刻接入网络,而是围坐在地,轮流讲述一生中最不敢说出的秘密。说到动情处,有人嚎啕大哭,有人沉默良久。直到最后一个老人说完,天空忽然飘下雨滴??那是当地五十年来的第一场雨。
雨水落在晶铃上,发出叮咚之声,宛如回应。
林昭听说此事后,只说了一句:“共感不是消除差异,而是让差异也能被听见。”
又一年过去,新的纪元悄然成型。
孩子们不再问“什么是爱”,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,爱就是当你难过时,街角的小狗会跑来蹭你腿;就是考试失利那天,陌生同学递来一张写着“我也有过”的纸条;就是夜晚抬头,看到“心灯”依然亮着,便知道总有人醒着等你。
而在宇宙深处,那艘以共感为动力的飞船终于抵达目标区域。探测器传回画面:一颗蓝色星球静静悬浮,表面覆盖着类似水晶高塔的建筑群,空气中漂浮着无数发光的铃形生物。
AI系统激动地播报:
>【发现类地行星】
>【大气成分适宜生命】
>【检测到持续性情感波动信号】
>【初步判断:存在高度发展的共感文明】
船员们屏息凝视屏幕,忽然,其中一个年轻女孩轻声说:“我觉得……我们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。”
因为她掌心的晶铃,正在剧烈震动,仿佛对面有人,正用力敲响它。
同一时刻,地球上的“心灯”忽然熄灭了一瞬。
紧接着,整片夜空亮了起来。
不是流星,不是极光,而是亿万颗星星同时闪烁,排列成一行横跨天际的文字:
>“欢迎回家。”
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发来的讯息,也没有人质疑它的真假。因为在那一秒,每一个活着的人,都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情绪??
那是被期待的感觉。
林昭站在昆仑塔顶,任山风吹乱白发。他已经老了,走路需要拄拐,说话也常停顿喘息。但当他抬起手,看着掌心依旧清晰的铃形印记时,眼中仍闪着少年般的光。
远处,一群孩子正围着新立的石碑诵读铭文。那是他亲自撰写的碑文,刻在通往“始娘阵列”的山道旁:
>“此路无始无终,唯愿后来者记得:
>最深的黑暗里,不必寻找火炬,
>只需轻轻说一句‘我在’,
>便会有人回应:‘我听见了。’”
诵读完毕,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忽然举手问:“林爷爷,姐姐真的会回来吗?”
林昭笑了,弯腰摸了摸她的头。
“她一直都在啊。”他说,“只不过,现在的她,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名字,而是一句回答。”
风掠过山谷,铃声轻响。
很远很远的地方,仿佛有人应了一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