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程极其危险。
心理学家在接入瞬间全身抽搐,瞳孔放大,口中不断重复小女孩临终前的呼喊:“妈妈救我!”整整三天三夜,他陷于深度幻觉,几近精神解体。但在第四个黎明,他睁开眼,流泪微笑:“我现在懂了什么叫‘失去’。但我不是她,所以我能走出来。而她……也可以。”
女子当场跪地痛哭,而后大笑,继而安静。她说,二十年来第一次,她觉得女儿“真正离开了”,而不是永远被困在那一秒的尖叫里。
这项技术迅速推广,被称为“忆渡”。
人们开始组建“记忆共同体”,自愿成为他人创伤的临时容器。每年冬至,全球举行“渡忆仪式”:千万人手牵手围成巨环,同步进行情感传递。数据显示,参与者的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,而催产素飙升,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理免疫屏障。
甚至,连那些曾被标记为“毒性记忆”的档案,也开始发生变化。它们并未消失,而是被分解为“可承载单元”,只允许经过认证的“忆渡者”接触。每一个打开这些档案的人,都必须事先签署生死状??因为过度共情可能导致人格瓦解。
但仍有无数人报名。
“我不是英雄。”一位志愿者说,“我只是不想让任何人再独自背负地狱。”
五年后,第一颗“记忆卫星”发射升空。它不传输信号,而是搭载了一段由十亿人共同录制的声音??那是所有母亲唱过的摇篮曲的融合版本,经AI调和成单一旋律,命名为《初声》。
卫星进入轨道那晚,全球共忆碑同时震动,碑面浮现新铭文:
>“人类终于学会,用爱封装痛苦。”
而林素衣,在百岁寿辰之际,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:一封来自火星基地的信。信纸是由地球土壤培育的忆心兰纤维制成,字迹稚嫩:
>“林奶奶:
>我们在这里种下了第一百株忆心兰。它开花了,颜色是紫色的。
>外星的风很冷,但我们每天都会对它说话。
>我们告诉它地球的故事,战争、眼泪、背叛,还有爱。
>它听了,就长得更快了。
>原来,记住,才是生命的养分。
>??小宇,火星第三代移民”
她读完,泪水滑落,滴在信纸上,竟激起一圈微光涟漪。
那一刻,她掌心的种子彻底融化,化作一股暖流,涌入血脉。
她知道,自己的使命结束了。
但她也知道,这场关于记忆的长征,才刚刚开始。
多年后,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这段历史时,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:
“为什么古人害怕记住?”
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回答:“因为他们以为记忆是坟墓,埋葬过去。但我们知道,记忆其实是种子,只要有人愿意倾听,它就会开花。”
教室窗外,春风拂过忆心兰田,蓝花摇曳,如海浪般翻涌。
远处,新的石碑正在竖立,上面刻着最后一行字:
>“这里,没有人再问‘值得吗’。
>因为答案,早已写在每一次开口讲述的勇气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