戚继光在辽阳主持春季校阅,三万大军列阵操演,火铳齐射震天动地,车营推进如墙而进,骑兵穿插迅疾如风。新编各卫士气高昂,军纪严明,俨然已成帝国北疆最锋利的剑。
然而,在一次例行巡查中,戚继光却发现了一个异常细节:
某支原属李家旧部的骑兵营,在发放军功田凭证时,竟有七成士兵拒绝签字。
副将惊问缘由,一名老兵跪地直言:“将军,我等世代为将门效力,吃的是李大帅的粮,穿的是李大帅的甲,如今主公遭忌,被调离边关,朝廷却让我们弃旧主而投新恩,恕难从命!”
此言一出,全场哗然。
戚继光沉默良久,最终挥手命人将此人暂押,却未加刑罚。
当晚,他在督府书房召见心腹幕僚,叹道:“人心之固,远胜坚城。我可破十万敌军,却难改一念忠诚。李成梁虽去,其势犹存啊。”
幕僚低声道:“不如严惩为首者,以儆效尤?”
“不可。”戚继光摇头,“杀一人易,服万人难。这些人若真心归顺朝廷,何须强迫?若心怀旧主,杀之只会激起更大怨恨。不如顺其自然,待岁月磨平棱角,再徐徐图之。”
他提笔写下一封密信,送往京师:
**“辽东整军初成,然旧习未尽,人心未稳。军功田制推行遇阻,多因将士感念旧主恩义。恳请陛下宽限时日,勿施雷霆手段,以免激生变乱。臣愿以五年为期,化私兵为公器,还朝廷一片清明边军。”**
数日后,回信抵达。
信中仅有八字:**“悉听尊便,朕信卿。”**
戚继光读罢,仰天长叹,泪湿眼角。
他知道,这是君臣之间最后的信任,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施展抱负的机会。
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师,苏宁站在紫禁城角楼之上,眺望着北方。
春风拂面,吹不动他心中波澜。
他知道,这场博弈远未结束。
李成梁活着,是一种警示;努尔哈赤活着,是一种预备;戚继光奋战,是一种制衡;而他自己,则是那个在幕后编织罗网的人。
天下大势,从来不是靠一场战争决定的。
而是靠无数个夜晚的筹谋,靠一次次看似温和的诏令,靠一个个被牺牲又被铭记的名字。
他转身离去,衣袖翻飞间,仿佛卷走了整个时代的风云。
而在长白山深处,篝火再次燃起。
努尔哈赤取出一块兽皮,铺展于地,上面绘着一幅粗糙的地图??赫图阿拉、古勒寨、抚顺关、广宁城……
他蘸着炭灰,在地图中央写下四个字:
**“重建八旗。”**
火焰跳跃,映照着他眼中永不熄灭的野心。
属于建州女真的时代或许结束了。
但一个新的王朝,正在黑暗中悄然孕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