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由校自幼便显露出对木工手艺的惊人痴迷和天赋。
他对那些枯燥的经史子集,帝王之学兴致缺缺,却对斧、凿、刨、锯爱不释手。
他能在御花园的作坊里一待就是一整天,潜心研究榫卯结构,雕琢木器花纹,甚至尝试制作精巧的自动机械如后世记载的木制傀儡。
若在以往,这等“玩物丧志”、“不务正业”的行为,必定会遭到严苛的帝师和言官们的强烈谏阻。
但令人惊讶的是,首辅苏宁对此非但没有制止,反而表现出极大的“支持”和“欣赏”。
苏宁特意从全国征召技艺最精湛的木匠、机巧匠人入宫,名为“侍奉”,实为教导小皇帝。
他还拨出内帑,为小皇帝扩建作坊,搜罗天下奇木异材。
一次,苏宁前往御花园作坊“探望”天启帝。
只见年幼的皇帝正趴在一张尚未完工的雕花木床上,专心致志地打磨着床角,小脸上沾满了木屑,眼中闪烁着真正快乐的光芒。
周围侍奉的太监宫女皆垂手低头,不敢出声。
“陛下好手艺。”苏宁微笑着开口,声音打破了作坊的宁静。
朱由校吓了一跳,抬起头,看到是苏宁,连忙放下工具,有些手足无措地站起来,脸上带着一丝惶恐。
他虽然年幼,但也知道这位“苏先生”才是宫里宫外最有权势的人。
苏宁走上前,仔细端详那木床,赞叹道:“这榫卯严丝合缝,雕工灵动细腻,非沉浸此道多年不能为也。陛下天资聪颖,实乃工家之大才。
听到夸奖,尤其是来自这位“苏先生”的夸奖,朱由校眼睛一亮,怯意稍减,忍不住小声说道:“朕。。。。。。朕觉得这里还可以加一个机括,让床帐可以自动开合………………”
“哦?陛下竟已深研机括之学?”苏宁露出颇感兴趣的神情,“此想法甚妙!若需匠人协助,或需何种材料,陛下尽管吩咐皇室事务局去办便是。陛下能有所好,并能潜心钻研,是好事。”
这番鼓励,让天启帝彻底放松下来,甚至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各种木工构想。
离开御花园后,亲信不解地低声问苏宁:“大人,陛下如此。。。。。。耽于匠作,恐非人君之相,长久以往,天下人岂非议论?”
苏宁嘴角泛起一丝深邃的笑意,遥望了一眼乾清宫的方向,淡然道:“有所好,方能安其心。陛下醉心于木艺之微,便无暇他顾于庙堂之大。这岂非。。。。。。社稷之福?”
亲信恍然大悟,不再多言。
于是,在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,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:一边是首辅苏宁在内阁大厦和枢密院中,运筹帷幄,处理着来自全球的军政要务,推动着帝国战车隆隆向前;另一边,则是深宫之内,天启帝朱由校在他的木工房里,
心无旁骛地刨削着木头,沉浸在他的巧思妙想之中,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。
苏宁不仅不阻止,反而为他创造最好的条件,让他尽情发展他的“业余爱好”。
因为一个沉迷木匠活的皇帝,远比一个总想着亲政,总想着夺权的皇帝,要好控制得多,也安全得多。
天启元年,元宵灯会。
紫禁城张灯结彩,一片盛世景象。
天启帝在苏宁及百官的陪同下,登上城楼,与民同乐。
百姓山呼万岁,声震云霄。
年幼的天启帝被盛大的场面所吸引,好奇地张望着。
而苏宁则站在他身后半步的位置,坦然接受着万民的注视,仿佛他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中心。
回到宫中,天启帝兴奋地拉着近侍太监,比划着他想制作一个巨大的,能够自行旋转的走马灯。。。。。。
而苏宁,则在文华殿的密室里,对着巨大的世界地图,与海军元帅郑明商讨着下一步向印度洋深处,乃至非洲东海岸建立永久补给点的计划。
皇权,在木屑清香与机器轰鸣之间,悄然完成了又一次无声的交接与虚化。
天启帝将在他的木工世界里,找到一生的“理想”与慰藉,而大明帝国的权柄,则在苏宁的手中,愈发稳固,并朝着更广阔的天地,伸展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