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鸣板自动震颤,
石碑上的铭文仿佛泛起微光。
最终,一段全新的编码浮现:
**“棋毕。愿你们永远有勇气发出第一声。”**
那一刻,阳光破云而出,洒在雪峰之巅。
我们齐声念出碑文:
“此地曾埋一人,以棋为灯。
彼时未灭之音,今为人声。
凡有所响,皆非孤鸣。”
林振邦没有随我们返回地面。他选择留下,继续整理那些未曾面世的手稿:《声景围棋原理》《盲童心理建模手册》《地下文明生存日志》……他说,这些东西不属于他个人,而属于所有曾在黑暗中寻找光的人。
一年后,“听棋遗址”对外开放。游客无法进入核心区域,但可在观景台体验模拟声导对弈系统。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,尤其是视障家庭。他们把手放在共鸣板上,感受来自地底的脉动,听讲解员讲述那个关于坚持、创造与爱的故事。
十年后,全球已有十七个国家设立了“声导围棋”培训中心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。而每年清明,都会有无数封信件寄往青海高原,信中夹着自制的发声棋子、手绘棋谱,或是简单的一句话:
“我也开始听了。”
今年冬天,我又一次登上山顶。大雪纷飞,天地一片洁白。我看见一个身影拄着拐杖立于碑前,正是林振邦。他已年逾八旬,背影佝偻,却依旧挺直如松。
“您还不打算回去吗?”我走近问道。
他缓缓转身,眼中映着雪光:“回去?我一直都在这里啊。你看??”
他举起拐杖,轻轻敲击岩石。
一下,两下,三下。
远处,湖面冰层传来回应。
再远处,山腹之中,隐约有笛声悠悠升起。
而在更高的云端,一群候鸟掠过天际,翅膀拍打空气的节奏,竟与当年伊布拉的鼓语完全一致。
“声音从未断绝。”他说,“只是我们学会了倾听的方式。”
我蹲下身,将耳朵贴近冻土。
在那里,我听见了无数脚步声,
无数心跳,
无数低语,
和一颗颗不肯认输的黑棋,
在永恒的暗夜里,
静静等待下一回合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