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吹熄台灯,推开窗。夜空清澈,繁星点点。
远处钟楼敲响九下,一阵风吹过庭院,带动檐角铜铃轻响。院中那棵老梅树已有花苞悄然绽放,洁白如雪,幽香暗涌。
他忽然记起少年时代读过的那句诗:
>“纵使深夜寒彻骨,亦有微光破云来。”
第二天清晨,终南山纪念馆重新开放。管理员清扫积雪时,在石墙背面发现了一行极细的小字,似乎是用指甲或石片悄悄刻下的,字迹稚嫩:
>“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。”
没有人知道是谁写的,也没有人追问。
因为在这一天,全国两千三百所中小学同步举行了首次“品格实践日”。学生们走出教室,走进社区:有的为孤寡老人读报,有的清理河道垃圾,有的在菜市场帮商贩计算诚信摊位的收支。
成都一所小学的操场上,数百名孩子手持蜡烛,围成一个巨大的“心”形。老师问:“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点灯吗?”
一个小女孩举起手:“因为黑暗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不敢亮。”
全场掌声雷动。
而在西北戈壁哨所,那位副班长带领战士们完成了一项特殊任务:他们用碎石在荒原上拼出了四个大字??**人心即灯**。航拍镜头掠过,苍茫大地之上,那四字如烙印般清晰可见,随风不灭。
夜晚,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,再次朗读《孟子》。读到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时,新来的小兵低声问:“班长,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,也算‘义’吗?”
副班长望着星空,轻声道:“当你在暴风雪中为战友挡住寒风,当你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让给别人,当你明知危险仍选择坚守岗位??那就是义。
义不在书里,它活在每一次你心里的声音战胜了恐惧的时候。”
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,他们眼中闪烁的,不只是火焰,还有信念。
与此同时,在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,“LightWithin”团体举办了一场跨文化夜谈。来自不同族裔的年轻人围坐一圈,分享各自家族中的“光明时刻”。当那位华裔青年讲述完祖父拒当日军翻译的故事后,现场陷入长久沉默。
最后,一名非裔女生站起来说:“我一直以为美国梦就是成功、财富、自由。但现在我发现,真正的自由,是哪怕身处压迫,仍有勇气说‘我不服从’。
你们东方讲‘浩然之气’,我想,那就是灵魂的脊梁。”
众人肃然。
活动结束时,他们共同写下一句话,贴在墙上:
>“无论肤色、语言、信仰,我们都曾在某一刻,选择不做懦夫。”
这一夜,全球多个城市同时点亮了象征“心灯”的装置艺术。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的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中国留守儿童诵读《礼记》的画面;巴黎左岸书店橱窗陈列《问道录》法译本,配文:“Lemondeabesoindelumièredouce。”(世界需要柔和的光);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倒计时特别环节,突然切换成一分钟黑屏,随后浮现一行中文:
>**若天下无光,吾辈即灯。**
那一刻,无数人停下脚步,拍照,转发,流泪。
而在南方小城的图书馆,那个十岁男孩仍在抄写《问道录》。他已经抄到了最后一章:
>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温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礼……”
母亲坐在旁边织毛衣,偶尔抬头看他一眼,嘴角含笑。窗外月色如水,洒在书页上,照亮了那一行墨迹未干的文字。
男孩忽然停下笔,抬头问:“妈妈,等我长大了,也能像陈老师那样,让更多人变好吗?”
母亲放下针线,认真地看着他,点头:“只要你一直记得今晚的心。”
孩子笑了,低头继续书写,一笔一划,郑重其事。
风拂过窗帘,带来远处公园传来的朗读声:
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……”
声音稚嫩,却坚定。
就像种子破土,就像晨曦刺破黑夜。
就像十年前那个雨后的午后,老妇递给陈默红薯时说的那句话??
火种不怕藏,就怕没人想去点。
而现在,千千万万人,都伸出了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