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若此物重现天日,说明还有人记得光从何处来。
>??LZY”
我们将磁带送往国家影像档案修复中心。经过七十二小时不间断处理,终于恢复出一段长达四十三分钟的完整影像。
画面一开始是黑白的,镜头晃动,显然由非专业人员拍摄。场景正是离心机大厅,林知远身穿白大褂,正在做最后调试。他对镜头笑了笑:“这是最后一次全流程运转记录。万一以后没人信我们做到了,至少还有影像作证。”
随后,机器启动。仪表盘上的指针缓缓上升,数值稳定攀升。十二小时后,浓度定格在92。8%。
画外音响起,是林知远的声音:“成功了。我们独立完成了高浓缩铀的工业化提取。设备全部国产,图纸出自我们自己人之手。没有苏联援助,没有西方技术支持,全靠中国人自己的脑子和双手。”
接着,他转向镜头,神情严肃:
>“我知道,这份录像可能会被销毁。所以我把它分成三份,分别藏于不同地方。一份随‘紫藤备忘’流转;一份放入授时钟系统;最后一份,托付给孙婉清。
>我不求立功,不求留名。只希望将来的孩子们知道??
>曾经有一群人,明明可以升官发财,却选择了默默无闻;
>明明可以全身而退,却坚持到了最后一班岗;
>明明知道会被遗忘,仍愿意点燃火种。
>这个时代需要英雄,但更需要记住英雄的人。”
视频结束,整个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。
第二天清晨,中共中央办公厅紧急召集会议,决定提前公布“昆仑计划”全部核心档案,并宣布将于国庆节举行隆重授勋仪式,向林知远、董明远、赵承志等二十七位已故科学家追授“共和国特别功勋奖章”。同时,教育部下令修订高中物理教材,在“近代科技发展史”章节中新增“昆仑计划”专节,明确指出其为中国首项完全自主掌握的核燃料提纯技术突破。
更重要的是,基于“林知远验证协议”,国家科技部正式上线“科研诚信溯源平台”,要求所有重大项目申报必须提交原始实验记录、数据生成路径及团队成员贡献明细。首批清理出三百余项涉嫌剽窃、造假或冒名顶替的课题,相关责任人被取消职称、追回经费,并列入科研黑名单。
一场静默的革命,正在悄然发生。
然而,黑暗并未退场。
一个月后,朱韵在前往上海参加学术研讨会途中遭遇车祸。所幸她反应迅速,仅受轻伤。但事后调查发现,肇事车辆系套牌车,司机在事发后立即弃车逃逸,至今未抓获。更蹊跷的是,行车记录仪内存卡被人提前拔除,而路口监控恰好“故障检修”。
我拿到现场照片时,手微微发抖。那辆车的刹车痕迹显示,它是故意加速冲撞。
“他们动手了。”陈岩在电话里说,“这次只是警告。”
我没有回答。那天晚上,我独自坐在书房,翻看着从周老师遗物中找到的那本笔记。忽然,一张夹在扉页中的老照片滑落出来。
照片上是四位年轻人,站在北师大物理楼前合影。林知远居左,董明远居右,中间两人我不认识。但在背面,有用铅笔写下的几行小字:
>“1965年夏,紫藤花开。
>四人盟誓:一生为国铸器,不争名利,不负苍生。
>成员:LZY、DMY、ZCZ、LYM。”
LYM?
我心头一震。这个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档案中!
立即调取“拾穗者”数据库,搜索与“LYM”相关的线索。结果令人震惊: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名单中,有一位名叫“李允明”的工程师,曾任职于国防科委第七研究院,代号“713项目”技术人员。该人于1979年因“泄露机密”被捕,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,出狱后杳无音讯。
再查其背景,发现他曾是林知远在清华的同班同学,也是最早加入“昆仑计划”的五人之一。但在所有官方记载中,他的名字都被抹去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难道……他才是真正的第四位奠基者?
我委托私家侦探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李允明下落。三个月后,消息终于传来:他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个小山村当乡村教师,化名“杨文”,已独居三十余年。
我和朱韵立刻动身。
山路崎岖,泥石流频发。当我们抵达那个仅有二十户人家的寨子时,正值黄昏。一位佝偻老人正坐在屋前削竹篾,听见脚步抬头望来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