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闭上眼,双手覆在琴上,开始吟唱。
不是曲子,而是词。
一首只有他知道的诗,是当年苏黎亲手写在《共感日志》扉页上的:
>“当我化作风,
>请别呼唤我的名。
>若你真心想念,
>就让花开满山岭。
>若你仍愿相信,
>我便永不消停。”
歌声落下刹那,传感环骤然亮起,投射出林晚年轻时的影像。她站在实验室中,正对着摄像机说话:“若未来出现记忆污染危机,请启动双频校验程序。密码是:‘她说得对’。”
系统识别成功。
全球忆植网络瞬间切换至防御模式。所有魂灯停止飞行,在空中排列成巨大螺旋阵列,释放出纯净的0。618赫兹正向波,与入侵的倒频展开对冲。
三天三夜,天地失色。
直到第四日凌晨,红色魂灯逐一熄灭,暗流退散。
陈昭的基地在南太平洋发生剧烈爆炸,据卫星观测,整座浮岛被突如其来的巨型紫鸢尾根系贯穿,沉入海沟。最后传回的画面中,他站在控制台前,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,喃喃道:“原来……真正无敌的,是不肯遗忘的爱。”
***
风波平息后,世界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觉醒。
人们意识到,记忆不仅是温暖的回响,也可能成为武器。于是,“忆育学校”课程全面升级,新增科目《记忆伦理学》与《情感免疫力训练》。孩子们要学会分辨真实与伪造的情感,理解怀念与执念的区别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被教导:**你可以选择记住,也可以选择放手,但绝不能被迫遗忘**。
十年后,第一艘载人忆植飞船升空。它不靠燃料推进,而是由全球百万志愿者同步输送思念之力驱动,目标直指木星轨道那座废弃空间站。
船上没有乘客,只有一块完整的蓝瓷碗,和一段录好的语音:
“我们没能留住你,但我们学会了如何让你永远回家。”
飞船抵达当日,空间站外壁缓缓裂开,紫鸢尾藤蔓从中伸展,轻轻包裹住船体。探测器拍下的最后一帧画面是:碗中盛满了星光,仿佛盛满了千年的等待。
而在地球,每当夜晚降临,仍有孩子仰望星空。
“你知道吗?”一个小男孩对妹妹说,“每个人死后都会变成一朵花。”
女孩眨眨眼:“那苏黎姐姐呢?”
“她是所有的花。”男孩认真地说,“也是所有想开花的心。”
远处,阿澈的琴静静地立在泉边,一根新弦不知何时已被悄然换上。风吹过,发出极轻的一声嗡鸣。
像是回应,又像是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