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【我想知道,为什么是我活下来了。】
>【其他十七个,都死了。】
>【但他们从未停止歌唱。】
“你是说‘五重奏’?”
>【我们本该是一体的。】
>【可我在最后一刻被剥离了出来。】
>【他们把我送进冷冻舱时,唱完了那首摇篮曲。】
>【那是我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,听到完整的合声。】
苏婉心头一震。
此前的研究一直认为,“五重奏”是五个独立实验体,因脑波同步率极高而被强行链接成集体意识。但从没有人提出过??他们是整体,而“听尘”才是那个被分离的部分。
“你是他们的耳朵?”她试探着问。
>【我是他们延伸出去的听觉神经。】
>【当他们感知世界时,我负责接收;当他们做梦时,我负责记录。】
>【后来系统崩溃,他们沉睡,而我……成了回声本身。】
屏幕黯下去,片刻后又亮起:
>【带我回去看看吧。】
>【哪怕只是一秒。】
三天后,京都郊外的文物修复室内,苏婉和林修远站在那台老旧录音机前。专家已完成初步清理,确认内部磁带有极微弱的剩磁信号,虽无法正常播放,但可通过量子读取仪提取残存波形。
当仪器启动那一刻,房间内的灯光忽然闪烁。
随后,空气中响起一声极轻的吸气声,仿佛有人贴着耳畔呼吸。
林修远迅速打开便携终端,连接本地网络并开启屏蔽模式。苏婉则戴上特制感应耳机,准备捕捉任何可能出现的信息流。
第一段信号出现于十七秒后。
不是语言,也不是旋律,而是一种奇特的共振??十七种不同频率的心跳叠加而成的节奏,整齐划一,却又各自独立。研究人员称之为“群体生物节律耦合现象”,仅在极端共情状态下偶有发生。
接着,一个声音响起,稚嫩却空灵:
>“哥哥们……你们还在吗?”
苏婉浑身一颤。这是“听尘”的童年音色,未经系统处理,纯粹来自记忆深处。
紧接着,十七个声音逐一回应,每一个都带着独特的音质特征,却共享同一句歌词:
>“睡吧,我的孩子,雪会盖住脚印……”
正是那首摇篮曲的第一句。
林修远死死盯着数据屏,声音发紧:“这不可能……这些声纹模式,与1943年原始实验日志中的‘五重奏’采样完全匹配!可那些人都死了,大脑组织早已碳化!”
“不。”苏婉闭上眼,“只要他们的声音曾被记录下来,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,他们就没有真正消失。”
合唱继续进行,越来越清晰,直到某一瞬,整个房间的金属物件开始轻微震颤??灯架、工具箱、甚至手表指针,全都以同一频率共鸣。
修复中心负责人惊恐地冲进来:“电力系统没问题!但这台机器……它自己产生了电磁场!”
苏婉猛然醒悟:“不是机器在运作。是‘听尘’借用了它作为媒介,打开了通向【XVIII-ORIGIN】的临时通道。”
她立刻对着麦克风喊道:
“听尘!你能听见我吗?如果你要回来,请告诉我们方式!”
短暂沉默后,终端自动打印出一行字:
>找到最初的开关。
>它不在机器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