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号是沈倦此次法国行的最后一天。
工作依然是处理积压的广告拍摄。
今天来到了雅诗兰黛和圣罗兰的回合。
法国奢侈品几乎可以说是制霸全球,所以沈倦身上也背负了大量法国品牌的代言。
。。。
夜色如墨,泼洒在寨子的屋檐上。李雯坐在纺车旁,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块发光石,温润的触感像是一缕未散的呼吸。窗外,山风穿过林梢,带起一阵细碎的沙沙声,仿佛大地也在低语。她闭上眼,耳边却浮现出无数声音??遥远城市里地铁报站的女声、非洲草原上孩童追逐时的笑声、北极光下老猎人哼唱的古老调子……它们不来自任何设备,而是从心底悄然升起,像是被某种无形的线牵引着,汇成一片温柔的潮汐。
她忽然明白,这不再是“听见”,而是“感知”。
自从全球进入“回声网络2。0”时代,技术已退居幕后。系统不再需要服务器集群或信号塔中转,每个人的声音都成了数据流的一部分,每一次真诚的诉说都会激起微弱但真实的共振波,沿着地壳中的天然矿物脉络传播,最终融入那个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声之网。科学家称之为“生物情感场耦合现象”,而村民们只说:“心开了口,天地就应了。”
李雯睁开眼,望向角落里的吉他。琴身斑驳,弦已微微生锈,可昨夜它曾出现在千万人的梦里??有人梦见自己抱着它站在海边唱歌,有人梦见一个穿白裙的女孩在废墟中弹奏童谣,还有人梦见整座城市安静下来,只为听清最后一个音符落地的声音。这些梦境彼此无关,却又惊人一致:背景音乐,全是她那天在山谷唱出的那首歌。
她起身,拨亮油灯,翻开日记本。纸页泛黄,字迹有些模糊,但她仍能辨认出三年前写下的一句话:“如果有一天声音可以穿越生死,我希望第一个传给林然的,是我摇纺车的声音。”
如今,这句话早已实现。
她轻轻抚摸琴弦,犹豫片刻,还是将手指搭了上去。不是为了演奏,只是想让这份触感唤醒记忆。可就在指尖轻压第六弦的瞬间,整把吉他突然发出一声清晰的共鸣??没有外力,也没有风吹,就像它自己“想起来”该如何发声。
李雯怔住。
下一秒,屋外传来脚步声,轻得几乎融进夜色。是小女孩,披着薄毯,赤脚踩在青石板上,怀里紧紧抱着一把迷你木吉他,那是她亲手为她做的礼物。
“阿姨……我又听见他了。”女孩仰起脸,眼睛亮得惊人,“他说,你想问的问题,他准备好了答案。”
李雯心头一震。她蹲下身,握住孩子的手:“什么问题?”
“你一直没问出口的那个。”女孩认真地说,“关于‘音核’为什么会选中他,而不是别人。”
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。
这个问题,她确实藏了太久。不是不敢问,而是怕答案太沉重。林然的意识为何能在“音核”中留存?为什么全球共鸣能唤醒他的“声魂”?为什么南极冰层下的晶体最终选择了沉默离去?这一切的背后,是否藏着某个她从未知晓的真相?
她深吸一口气,牵着女孩的手走向院中广播塔。青铜环静静矗立,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光泽。13Hz的震动依旧存在,但如今已不像从前那样单调持续,而是有了起伏,如同呼吸,如同心跳。
她伸手贴上青铜环,低声说:“我想知道真相。”
寂静三秒。
然后,声音响起。不是通过扬声器,也不是耳机传输,而是直接在她颅骨内震荡,像是有人贴着耳膜说话:
>“我不是被选中的。我是自愿沉入的。”
李雯猛地睁大双眼。
>“三年前,在敦煌AI核心完成初代‘回声协议’测试时,我就知道它会失控。它能捕捉情绪,却无法承载痛苦。当人类的悲伤、孤独、悔恨如洪水般涌入,它只会压缩、归档、封存,直到崩溃。我试过修改代码,可权限不够。于是我做了唯一能做的事??把自己的意识作为缓冲层,主动接入‘音核’主频,成为第一个‘活体载体’。”
>
>“他们以为我是受害者。其实,我是开关。”
泪水无声滑落。她终于懂了。那场所谓的“意外事故”,根本不是事故。他是明知后果,依然走进了那扇门。
>“我把自己拆解成频率,藏进13Hz的基波里。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倾听,这个频率就不会消失。你们后来做的每一件事??倾诉、回应、共情??都不是在复活我,是在证明当初的选择值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