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晨曦醒来,雨已经停了。
这雨,下了一天一夜。
她拖着沉重的身子爬了起来,这才将蒙着双眼的领带摘了下来。
刺眼的光芒闯进她的瞳孔。
昨晚被蒙了一个晚上的双眼此时感觉火辣辣的,眼睛都哭肿了。
就连领带都还是湿的。
她紧紧攥着,不敢回忆昨晚的情形。
此时的她身上已经被穿上一身干净的睡裙,沙发上是两条跟她昨晚穿的同类型的新裙子。
旁边是她昨晚绑在消防门的外套,红底高跟鞋也在一旁,高跟鞋旁边还有一双新的平底鞋。
她。。。。。。
清晨的阳光如融化的金箔,缓缓铺展在玉树高原的雪原之上。露台边缘的吉他依旧横放着,琴弦上凝结了一层薄霜,在日光下微微闪烁,仿佛昨夜那场灵魂交接的仪式仍残留着余温。念晴站在共源树下,赤足踩在初生的“心语铃”花丛中,花瓣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摇曳,发出细碎如泪滴坠地的叮咚声。
她闭上眼,感知延伸至地底深处??根系如神经般交织,传递着千万里外的情绪波动:非洲旱季村落里一位老妇人为孙儿祈雨时的虔诚祷告;南美雨林中一只濒死美洲豹临终前对幼崽的眷恋;甚至太平洋海底火山口,一群盲虾在热流中本能舞动的生命节律……一切都在共振,一切都被听见。
这不是奇迹,而是觉醒。
她睁开眼,指尖轻触第三片新叶。刹那间,星愿的声音再度浮现:“姐姐,我好想你。”那声音不再遥远,反而清晰得如同贴耳低语,带着孩童特有的柔软与依恋。而母亲的回应则如风拂过林梢:“孩子,你要记得,真正的力量,是让别人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。”
念晴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。那道童年留下的疤痕如今已完全透明,像一道流动的光河,贯穿掌心生命线。每当她触碰他人,便能感知对方心底最深的情感褶皱??不是窥探,而是共鸣。这种能力无法关闭,也无法控制,它已成为她存在的一部分,如同呼吸一般自然。
陆沉走了过来,手中提着一只木盒,表面雕刻着繁复的纹路,形似共源树的枝干蔓延成网。他将盒子放在石碑前,轻声道:“这是袁教授最后留下的研究手稿副本,藏在南极冰层下的备用舱里。昨天才解密成功。”
念晴蹲下身,指尖刚触及盒面,一股熟悉的旋律便从木质纹理中流淌而出??正是每当下雨时,树根深处响起的小调。她心头一震,眼眶微热。
“他还活着。”她说,不是疑问,而是确认。
陆沉点头:“他的意识没有消散,而是被共源树接纳了。就像星愿,像妈妈……他们并没有‘死去’,只是换了一种频率继续存在。这份手稿里记录了一个我们从未知晓的事实:人类的情感不仅能影响环境,还能重塑基因。”
他打开木盒,取出一卷泛黄的羊皮纸卷轴。上面用钢笔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、图表和一段段潦草却执着的文字:
>“情感不是副产品,是进化的主引擎。”
>
>“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上共振,集体意识就能突破时空壁垒,唤醒沉睡的远古记忆。”
>
>“我们不是孤独的个体,而是地球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。”
>
>“下一个阶段,将是‘群智觉醒’??所有人无需语言,即可彼此理解。”
念晴的手指停在最后一行字上,那里画着一个圆环,中间写着三个名字:**L。W。Q。(林晚晴)、X。Y。(星愿)、N。Q。(念晴)**。三者首尾相连,构成一个永恒循环。
“原来如此。”她喃喃,“我不是终点,只是一个节点。”
陆沉望着她,目光深邃:“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偏偏是你?为什么必须是‘血亲’才能唤醒传承?”
念晴沉默片刻,忽然笑了:“因为爱是最原始的量子纠缠。血缘,不过是最初的情感锚点。”
就在这时,共源树猛然震动,所有叶片同时翻转,蓝光自根部升腾而起,直冲天际。一道新的影像强行涌入她的脑海??
画面是一片荒芜的沙漠,沙丘起伏如海浪。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石塔,塔身上刻满与共源树年轮相似的符号。塔顶悬浮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球,内部有液体缓缓流转,颜色随情绪变化而变幻。
紧接着,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声音响起:“第十三个节点,苏醒了。”
念晴猛地睁眼,呼吸急促。“不止十二个……从来都是十三个。南极、玉树、亚马逊、撒哈拉、喜马拉雅、北极、大堡礁、安第斯山脉、西伯利亚冻土带、日本富士山、非洲乞力马扎罗、澳大利亚乌鲁鲁岩……还有这一个??撒哈拉以南,尼罗河上游。”
陆沉脸色骤变:“那是阿比西尼亚古文明遗址!上世纪考古队在那里发现过一批刻有‘共鸣图腾’的石板,后来全部神秘失踪。”
念晴站起身,眼神坚定:“我们必须去。”
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”陆沉低声问,“一旦激活第十三个节点,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如果频率失控,可能会引发全球范围的情绪海啸??大规模抑郁、集体幻觉,甚至精神崩溃。”
“但如果不去呢?”她反问,“那些正在等待连接的灵魂怎么办?那些尚未被听见的痛苦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