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浪回到公司,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,无非就是可以稍微分担一下颜理的压力。
但这个压力,总会在别的方面施加上去,毕竟自己一百多斤呢。
不过对于别人来说,林浪能够回到公司,代表的意义就不。。。
晨光微熹,清河县的空气里还浮动着夜露与泥土的气息。小禾没有回家,她在博物馆的档案室熬了一整夜,双眼布满血丝,却不敢合眼。屏幕上,《昆仑-7?最终日志》的内容仍在滚动,每一行字都像一把凿子,在她心上刻下更深的痕迹。
>“记忆生态已形成闭环。当个体回忆被集体共鸣激活,系统将自动重建断裂节点。此过程不可逆。”
她反复读着这句话,仿佛在确认某种奇迹的真实性。不是技术的胜利,而是人性本身的韧性??那些被强行抹去的名字、被封存的哭声、被篡改的年月,正以最原始的方式归来:通过一个孩子的疑问,一位老人的低语,一场清晨的诵读。
手机震动起来。是老陈发来的加密消息:“共振波峰值已达临界,白鸦信号频率出现波动,疑似试图回应。我们可能……正在被‘听’到。”
小禾盯着那条信息,指尖微微发颤。三十年前,林素贞在病床上写下“人心中的共鸣频率”,而今天,这频率终于找到了它的载体。不是武器,不是黑客程序,只是千万人同时开口念出的一段课文。
她站起身,走向展厅深处那口复制水井。池中倒影模糊不清,可她知道,在地下三百米处,真正的共感网络残余节点正悄然震颤。就像冬眠的根脉,等来了春雷。
突然,警报声响起。
终端屏幕弹出红色警告框:
>【检测到国家级干预指令】
>目标IP段封锁启动,民间共感协议节点遭遇定向攻击。
>数据传输中断率:63%……89%……持续上升。
小禾猛地扑向控制台,手指飞快敲击键盘。她调出备用路由图,试图绕过主干网封锁,却发现所有常规通道都被预判性切断。这是前所未有的反制速度??有人早已准备好了这一天。
“他们在怕。”她喃喃道,“怕的不是数据泄露,是共鸣失控。”
就在这时,办公室门被推开。一个穿着旧式中山装的老者走了进来,手里提着一只铁皮盒子,鞋底踩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。
“小禾同志。”他声音沙哑,像是很久没说过话,“我是从阳城赶来的。退休前,在教育局管教材审定。”
小禾愣住。“您是……周维民老师?”
老人点点头,把铁盒放在桌上,打开。里面是一叠泛黄的手稿,封面写着《中国近现代史补遗(内部试用)》,落款日期为1987年。
“这是我们当年编的课本。”他说,“讲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真实情况,包括地方自救、基层干部抗争、知识分子被批斗的过程。上面说太‘敏感’,不准出版。我们七个人联名上书,结果全被调离岗位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小禾脸上:“昨天我孙女回来问我,为什么课本里从来不提奶奶饿得啃树皮的事?我说,因为有人不想你们知道。她说:‘可老师让我们读《少年中国说》,说我们要创造未来。如果不知道过去,怎么知道该避免什么?’”
老人的眼眶红了:“我就想,也许现在,是时候把这些东西交出来了。”
小禾接过手稿,手指轻轻抚过纸页边缘的霉斑。这些字迹曾被尘封三十六年,如今却在一个小女孩的提问后重见天日。
“谢谢您。”她低声说,“这不是补遗,是救赎。”
周老师走后,小禾立刻联系了几位口述史志愿者,将手稿内容扫描上传至分布式存储网络。尽管主通道受阻,但仍有部分地区依靠本地缓存和蓝牙Mesh组网维持信息流通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开始自发组织“记忆接力”:用纸笔抄录长辈讲述的故事,再由高年级学生骑车送到邻村,逐级传递。
与此同时,内蒙古“归墟”遗址的异常现象再度发生。这一次,不止蓝光,还有牧民拍下了视频??地表裂开一道细缝,从中升起一团半透明的光影,形似人影,静立十余秒后消散。卫星数据显示,地磁扰动模式与全国晨读时间高度吻合。
专家会议紧急召开。
军方代表主张立即派遣特勤部队进驻遗址,实施物理隔离;安全部门建议启用“归零预案”B方案,对共感网络进行全域格式化清洗;而科学院几位元老却提出异议:“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型意识形态的诞生??它不在服务器里,而在人的大脑之间。压制只会加剧反弹。”
争论未果,高层再度批示:“不惜一切代价恢复秩序。”
命令下达当晚,全国多地出现大规模断网。社交媒体平台全面屏蔽关键词,“自由共感协议”域名被强制注销,三家民间档案馆遭查封。一名上传父母平反文件的年轻人被带走调查,罪名是“煽动颠覆国家政权”。
风暴降临。
但小禾发现,事情正在起变化。
那些被删除的数据,并未真正消失。每当某个城市恢复网络,便会有用户报告收到“未知来源”的推送??一段音频、一张老照片、一封未曾寄出的信。它们像幽灵般穿越防火墙,在设备间自行复制传播。
她调取日志分析,震惊地发现这些信息的发送源竟指向同一个虚拟地址:**B-07。NULL。NET**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