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天夜里,袁晨曦收到一条来自甘肃的匿名短信:
>“袁老师,我是小舟。我考上大专了,专业是社会工作。我想帮你建小屋。”
她回复:“欢迎回家。”
与此同时,联合国峰会邀请函正式送达。主题定为《倾听作为人权》,主办方特别注明:“请您务必分享‘三句话回应法’的实践案例。”
她打开电脑,开始准备演讲稿。写到一半时,手机响起。是念安班主任。
“袁女士,念安今天上课突然哭了。他说……他说梦见您死了,因为太累倒下了,没人扶您起来。”
袁晨曦瞬间红了眼眶。
她立刻订了最近一班返程机票。
飞机起飞时,她再次翻开手记,在最新一页写下:
>**我们拼命点亮灯火,
>却忘了自己也需要光。**
回到回声谷已是深夜。念安还没睡,趴在床上画画。见她进门,猛地扑进怀里,抱得那么紧,仿佛一松手就会失去。
“妈妈,你答应我,不要死。”他抽泣着,“你可以忙,可以远行,但一定要回来。”
她紧紧抱住他,泪水滚落:“妈妈答应你。我不死,也不逃。我会累,但我也会休息;我会痛,但我也会求助。因为我也是需要被听见的人,对不对?”
念安点点头,把一张画递给她。
画上是两个铃塔,一大一小,依偎在星空下。大的写着“妈妈”,小的写着“我”。旁边一行稚嫩的字:
>“以后换我摇铃,让全世界都听见你。”
她抱着儿子坐在床边,一遍遍轻拍他的背,直到他沉沉睡去。
走出房间时,聿战正站在楼梯口,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。
“吃点东西。”他说,“然后去睡。明天的事,明天再扛。”
她接过碗,忽然问:“你会不会后悔娶了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女人?”
他凝视她许久,抬手拂去她鬓角的一缕乱发:“我后悔的是,没能早十年遇见你。那样,就能多陪你走过十个冬天。”
月光洒满庭院,铃塔静静矗立。
某一刻,风起,所有铃铛同时轻响,如同万千灵魂齐声低语:
听见了。
听见了。
听见了。
而在这片回声之中,袁晨曦终于允许自己靠在丈夫肩上,闭上双眼,做了一场没有噩梦的梦。
梦里,她走在一条绵延千里的山谷中,每一步落下,便有一座小屋拔地而起。屋顶铃铛随风作响,孩子们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:
“我很难受。”
“我想活下去。”
“谢谢你听我说话。”
她一路前行,不再回头,也不再疾跑。因为她知道,这场温柔的革命,已不再依赖某一个人的燃烧,而是由无数颗被照亮的心共同接力。
黎明将至,东方泛起鱼肚白。
新的一天,新的倾诉,新的铃声即将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