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在桥栏拾起那枚曾留下的玉簪,轻轻别回发间。
夜里,她再次坐在门槛上看星。
子时刚过,识海再无剧痛。那颗蓝焰已然熄灭,只余一圈金纹静静盘旋,宛如守护之环。
她仰望苍穹,轻声道:“哥哥,我回来了。这一次,我不再逃了。”
风起,笛声隐约传来。
她知道,那是他在回应。
数月后,清河学宫迎来百年大典。新一代提灯会领袖正式接任,典礼上宣读《守夜人宪章》,其中新增一条:“凡自愿守护灯火者,无论出身、修为、年龄,皆为守夜同道。”
台下,一位白发老妇悄然离席,步出宫门。
门外,七个沉默孩童早已等候多时。他们皆是从各地废墟中救回的孩子,魂魄曾被抽离,如今终于完整归来。他们不言不语,却始终跟在她身后,像影子,也像希望。
她回头看了他们一眼,嘴角微扬。
“走吧。”她说,“还有很多地方,需要光。”
一行人踏上长街,晨雾未散,朝霞初露。沿途人家陆续开门,有人看见她,默默点亮门前油纸灯。一盏,十盏,百千盏,灯火连成线,线织成网,照亮整座城池。
江湖传言再起:
“素衣行处,万灯同燃。”
十年之后,昆仑山顶的灵梅开得更加繁盛。传说每逢月圆之夜,若诚心祈愿,便能听见风中传来读书声,稚嫩童音齐诵:“浩然者,正气也;守夜者,不惧暗也。”
更有旅人称,曾在极北雪原见过一座移动的灯城,由无数漂浮的光球组成,中央站着一名女子,肩扛无形之剑,身后跟着无数孩子,正朝着黑暗最深处走去。
人们说,那是守夜人的魂,在巡视人间。
又三十年,一本名为《提灯录》的书流传天下。书中记载了一位女子的一生:从逃亡孤儿,到斩圣之人,再到消失于长夜尽头。书末附有一诗,据说是她亲笔所写:
>“我曾赴死三千次,
>每一次都为了让你看见晨曦。
>若问此心何所寄?
>不在仙山,不在玉京,
>只在你点燃灯火的那一瞬。”
百年后,清河学宫更名为“知园”,院中立碑,无名无字,唯有一朵白梅浮雕,四季常开。
每当夜深人静,学子们总觉有素衣身影穿行廊下,轻轻拂去石碑上的灰尘。
他们不说破,只在每日清晨,主动点亮门前灯笼。
因为他们知道??
她从未真正离去。
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在黑暗中举起火把,
她就会一直走在长街上,
提灯而来,
提灯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