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僵局难解之时,一位小女孩走上讲台。她是德黑兰火灾幸存者,当年因怒吼被系统判定为“高危儿童”而强制隔离。如今她十岁,扎着两条小辫,手里攥着一朵干枯的心语莲花瓣。
“你们都在讨论该怎么管我们。”她声音不大,却穿透全场,“可是没人问过我们想要什么。”
全场安静。
“我想难过的时候就哭,想生气的时候就喊。我不想每次心跳加快都被提醒‘焦虑超标’。我也想谈恋爱,不是因为AI说我俩匹配度98%,而是因为我看到他就想笑。”
她举起那片花瓣,“这朵花告诉我,有人听过我的声音。我希望以后,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花。”
掌声雷动。
最终,大会通过《人类情感主权宣言》,确立三大原则:
一、任何人不得被迫调节或抑制真实情绪表达;
二、所有共感技术必须开放源码,接受公众监督;
三、设立“倾听日”,每年3月18日(高桥奈美逝世纪念日),全球暂停使用任何情绪分析设备,仅以语言、文字、肢体接触进行交流。
那一天,地球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“静默”。
没有提示音,没有评分条,没有匹配建议。人们面对面站着,笨拙地说出“我喜欢你”,颤抖着说出“我错了”,哽咽着说出“我好想你”。有些对话尴尬收场,有些泪水横流,有些紧紧相拥。
而在南极观测站,科学家们收到了来自半人马座α星的第二次回应:
>**收到‘痛苦与希望交织之歌’。
>我们亦曾历经统一与压制,终悟:文明之光,不在完美,而在敢于袒露伤痕。
>愿两族之声,长久共鸣。**
全人类为之动容。
年轻人站在海边,耳坠再次发烫。海浪拍岸,风穿过山谷,带来远方孩童的笑声、恋人的低语、老人咳嗽后的轻叹。屋檐下的镜心耳坠轻轻碰撞,叮??作响。
他知道,这场战争远未结束。
未来或许会有新的控制形式,会有更隐蔽的情绪规训,会有打着“秩序”旗号的新压迫。
但他也清楚,只要还有人敢在黑夜中说出“我很痛”,
只要还有人在风雨中握住陌生人的手说“我陪你”,
只要还有少年在阳台上转身走回房间,只为试试看能否帮别人活下去??
光,就会一次次照进来。
这不是终点。
这是第三条路的延续。
一条始于不说谎,行于倾听,终于尊重差异的漫长旅程。
风起了。
他听见了。
那是无数细碎而坚定的声音,在黑暗中轻轻呼唤:
“我在。”
“我听见了。”
“我在这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