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世界每一个在寂静中面对自己的人,都被听见了。
陈默站在雷达站外,仰望北方的天空。今晚没有蓝光,也没有数据流,但他感觉比任何时候都更“连接”。他掏出手机,打开语音备忘录,轻声说:
>“爸,我知道当年你打我是因为怕我走上歪路。我不怪你。我只是……希望你能知道,我现在过得很好。”
说完,他按下停止键,却没有删除。
他知道,这段话不会消失。它会进入林晚信箱,也许某天,会被某个同样背负着父子隔阂的人听到。也许不会。但重要的是,他说了,而且有人??哪怕只是未来的某个可能性??在听。
他抬头望月。
月亮依旧明亮,清澈得能看见表面的环形山轮廓。他忽然记起林晚的另一句批注,写在《L-W协议附录》的最后一页:
>“当一个人愿意为另一个人停下喧嚣,那一刻,他就已经得道了。”
而在月球背面,NASA的探测器再次捕捉到异常信号。这次不是刻在陨石上,而是以电磁波形式持续发射,内容是一段循环播放的音频。解码后,竟是林晚年轻时录制的一段实验录音,标题为《第一次尝试双向共感》。
音频只有三十七秒。
前二十秒是空白。
第二十一秒,一个轻微的呼吸声。
接着,林的声音响起,带着试探与不安:
>“如果……现在有人在听,请眨一下眼睛。或者……点一下头。随便什么,让我知道你收到了。”
没有回应。
她等了十五秒。
最后一秒,她轻声说:
>“没关系。我会一直发下去。”
如今,这信号穿越太空,被重新接收,被破译,被传播至全球各大科研机构。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“林晚信号”,作为人类首次接收到的“非技术性星际呼唤”。
但更多人认为,它不该被命名。
因为它不是为了被记住,而是为了被回应。
于是,在信号公开的第七天,国际空间站再次举行静默仪式。六名宇航员漂浮在舱内,关闭所有通讯系统,面对面,彼此凝视。
九分钟后,他们同时点头。
同一时刻,地球上的两千多个倾听角金光大盛,随后缓缓褪去,留下一种近乎透明的柔光,像是空气本身变成了可触摸的温柔。
而在青海高原的小学山坡上,教师带着孩子们围坐在倾听树下。树皮上的文字不断变化,新的句子浮现,旧的缓缓消逝。一个孩子指着其中一行念道:
>“老师,我其实一直害怕上学,因为我听不懂大家在笑什么。”
教师心头一震。他知道这句话来自班上那个总是独坐角落的男孩。他转头看向他,发现男孩正低头揪着衣角,肩膀微微颤抖。
教师没有说话,只是走过去,蹲在他身边,把手放在他肩上。
三秒钟后,树皮上浮现出新的文字:
>“你说得很好。我一直在听。”
男孩抬起头,眼泪滚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