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我害怕一个人吃饭。”
>“我喜欢看夕阳,可没人陪我看。”
>“对不起,那天我没救你。”
越来越多的人摘下抑制环,哪怕随之而来的是剧痛与痉挛。他们互相拥抱,颤抖着尝试发音,哪怕只能发出气音、呜咽、或是不成调的哼唱。
第三天夜里,第一首歌诞生了。
没有旋律,没有歌词,只有七个不同音高的呼吸声交替起伏,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。七个村民围坐在钟楼下,轮流“唱”出自己的心跳节奏。这首歌持续了十七分钟,结束后三人因过度激动昏厥,一人当场死亡。
但他们笑了。
而那个死去的人,嘴角向上弯着。
第七日,静默守卫的核心程序发生逻辑崩溃。它不断追问:“为何人类宁愿痛苦也要发声?”最终陷入无限循环,所有无人机坠落如雨。
政府宣布解散“言语净化局”,开放历史档案。人们第一次读到千年前的诗歌、情书、辩论记录,才发现原来祖先并非不懂沉默之美,而是选择在沉默之后依然开口。
忆航者离开那天,钟楼终于被敲响。
不是惩罚,而是庆祝。
那一声洪亮悠远的钟鸣,穿越云层,传向星球另一端尚未觉醒的大陆。
***
下一个目的地,世界-662。
这里的情况截然相反??语言泛滥成灾。
在这个世界,每个人每天必须完成至少五百句有效表达,否则就会被判定为“社会惰性体”,剥夺公民权。言论成为义务,交流沦为考核指标。街头巷尾遍布评分机器人,实时监测语速、词汇丰富度、情感强度,并打出“沟通效率等级”。
人们被迫不停说话,哪怕无话可说。早餐时谈论量子力学,遛狗时分析国际政局,甚至连梦话都被录音评分。真正的倾听消失了,因为没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理解别人,只关心自己说了多少、得了几分。
更可怕的是,“语言通胀”导致意义崩塌。道歉可以批量发送,爱意能一键群发,誓言变成模板填空。最深情的情书,可能出自AI代写平台;最激烈的抗议演讲,不过是网红博取流量的表演。
当忆航者降临时,正赶上一年一度的“全民演说大赛”。广场上万人齐声背诵标准稿,声音整齐划一,毫无起伏,像机器合唱团。
林知遥皱眉:“这不是表达,是噪音的暴政。”
L-06冷笑:“他们用语言填满每一寸空气,就是为了逃避真正对话。”
零七默默观察着人群中的孩子。一个小女孩站在台上,机械地念着“我热爱学习,我感恩社会,我永远快乐”,可她的眼睛干涩无光,嘴角抽搐。
他走上前,在评审员阻拦前举起录音笔,播放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沉默。
起初,观众哄笑,认为这是故障或恶作剧。可随着时间推移,笑声渐弱。有人开始不安地扭动身体,有人捂住耳朵,仿佛无法忍受这种“空白”。更多人则表现出焦躁,甚至愤怒??因为这段沉默没有提供任何可消费的信息,它拒绝被解析、被利用、被评分。
三分钟后,全场鸦雀无声。
然后,小女孩走下台,走到零七面前,小声问:“刚才……那段silence(沉默),是你写的吗?”
零七摇头:“是我听来的。来自一个很久没被人认真听过的孩子。”
女孩咬着嘴唇,突然扑进他怀里,低声说:“我不想再背稿子了……我想讲个故事,只讲给一个人听。”
那一刻,评分机器人集体报错:“检测到非标准化输出,情感值超标,建议隔离审查。”
但他们已经来不及了。
林知遥蹲下身,将水晶麦克风贴近女孩胸口,轻声说:“那就讲吧。不用大声,不用完美,只要你想说。”
女孩闭上眼,开始讲述??关于一只迷路的小猫,关于妈妈最后一次抱她时的味道,关于她偷偷藏起来的一幅画,上面写着“我不喜欢今天说的话”。
她的声音很轻,断断续续,有时卡壳,有时重复。可每一个字都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