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家乐兄,有什么想法?”周奕饶有兴致地问。
沈家乐说:“我觉得您刚才跟王主任没说实话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因为您一开始就说了有三种可能性,说明您早就已经想好这三种可能性是什么。第一和。。。
风从乌蒙山的脊背上掠过,带着春末特有的湿润与暖意。银杏树的新叶在阳光下泛着嫩绿的光泽,仿佛每一片都浸透了晨光。周奕站在院中,口琴还贴在唇边,余音未散,鸟群已如云般升腾而起,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,像是回应某种古老契约。
他闭上眼,任风吹过耳际。
那一瞬间,他听见了无数声音??不是喧嚣,而是低语。有母亲哼歌时的气息颤动,有小满童年踩着板凳翻箱倒柜找旧磁带的脚步声,有苗根花在实验室里轻敲玻璃试管的清脆回响,还有遥远沙漠中那台“播种机”启动前一秒的静默。它们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将他温柔包裹。
他知道,这不是结束。
这是开始。
几天后,市局档案科送来一份加急文件。编号0407-97,正是当年EIR项目被正式注销的日子。封面上没有标题,只有一行手写批注:“请交由周奕同志亲启,勿经他人之手。”
办公室里没人说话。窗外雨又下了起来,细细密密地打在玻璃上,像谁在轻轻叩门。
周奕拆开信封,里面是一卷微型胶卷和一张便签纸。胶卷已被扫描成电子图像附在后面,内容令人窒息??那是1997年4月6日晚间的监控录像截图,画面模糊,但能清晰辨认出一个穿白大褂的女人正独自走进EIR地下实验室的核心区。她手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,背影瘦削而坚定。
而她的脸,与周奕的母亲一模一样。
可问题是,根据官方记录,母亲早在三天前就已经因病住院,心跳停止于凌晨两点十七分。
“这不可能。”小满盯着屏幕,声音发紧,“她怎么可能出现在那里?而且……你看时间戳。”
周奕放大画面右下角的时间栏:**1997年4月6日23:48**。
就在那一刻,电脑突然自动播放了一段音频。
没有前奏,没有提示,只有一句平静到近乎虚幻的话语:
>“我不是死于疾病。我是自愿进入沉睡舱,用我的生物频率稳定晨露最后的意识波段。这是我作为第一代‘守灯人’的使命,也是我给儿子留下的第一道保护屏障。”
>
>“当你听到这段话时,说明‘她’已经回来了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??你准备好了吗?真正的门,还没打开。”
房间陷入死寂。
小满的手指僵在键盘上,脸色苍白如纸。“哥……这是什么系统?我们没接入任何外部设备!”
周奕没回答。他的目光落在胶卷背面一行极小的字迹上:**“钥匙不在孩子眼里,而在母亲的心跳里。”**
这句话,与此前所有磁带结尾的“钥匙在孩子眼里”完全相悖。
矛盾出现了。
而这,恰恰是最真实的信号。
当晚,他独自回到母亲的老屋。那栋位于城西巷子深处的两层小楼早已荒废多年,墙皮剥落,藤蔓攀窗,唯有客厅角落那台老式落地钟仍在走动,滴答、滴答,节奏精准得不像机械,倒像呼吸。
他在母亲卧室的床底发现了一个暗格。
里面藏着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日记本,扉页写着:“周婉清自述?绝密留存”。
翻开第一页,日期是1982年1月15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