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“记忆可失,心音不灭。凡愿倾听者,皆可归家。”**
三年后,忆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。
全球范围内,春季花开时间延长半月,且颜色由纯白转为淡粉,象征执念已被温柔化解。各国修士联合签署《幽冥协约》,承认唤名堂为跨域执念调解中枢,赋予其裁决重大魂事之权。
而林昭的名字,渐渐成了传说。
有人说他已羽化登仙,有人说他隐居北境继续研究忆术,还有人坚称,每个雨夜守在“半归亭”的那位泡茶老人,便是他的化身。
唯有苏晚晴知道真相。
她在唤名堂后山建了一座小院,院中种满忆莲,四季常开。每日黄昏,她都会摆上两把藤椅,一壶清茶,静静地坐着,仿佛等人归来。
有时风起,花瓣纷飞,她会忽然抬头,笑着说:“你回来啦。”
无人应答。
但她知道,他就在这风里,在茶香中,在每一个愿意好好告别的瞬间。
某年冬至,大雪封山。
一个流浪道士跌跌撞撞闯入唤名堂,怀里紧抱一卷破旧画轴,浑身冻僵。救醒后,他颤抖着展开画卷??竟是《春山行旅图》的残片!
众人震惊,立刻召来苏晚晴。
她细查良久,发现画中算法已被彻底改写,原本用于重构律法的密钥程序,如今竟转化成一段护魂咒文,能够抵御极端执念侵蚀。更诡异的是,画角角落,有一行极小墨字:
>“谢某无妄,终悟执念非永恒之桥,乃心灵之茧。此图残卷,赠予后来者,愿天下人知:
>爱不必留住,只需不负。”
苏晚晴怔然良久,最终将其供于唤名堂正殿,与《守名律》并列。
从此,画皮卷不再只是刑典,也成为一部救赎之书。
多年以后,一位年轻女子来到唤名堂,自称是苏晚晴曾祖父的远房侄孙女。她带来一本泛黄日记,记载百年前家族曾有一位女子,自幼聪慧过人,精通机关算术,十六岁便参与皇家秘仪设计,后因触犯禁忌被逐出师门,不知所踪。
女子翻开最后一页,指着一行小字:
>“吾妹晚晴,生于壬午年三月初七,八字带煞,命格通幽。若其尚存于世,请代我告诉她??
>姐姐们从未后悔献忆。”
苏晚晴读罢,泪水无声滑落。
原来三位献忆女子,并非偶然相助,而是血脉相连的亲人。她们以生命为代价,只为延续这一缕通幽之能,让妹妹有机会改变规则。
她终于明白,为何自己能在数据洪流中存活,为何能破解忆界底层代码??因为她本就是忆术传承的终点,也是新生的起点。
当晚,她焚香祭拜,将日记投入回音镜残基之下。
火焰腾起之时,空中传来三声轻唤,如风掠耳,似曾相识。
她跪地叩首,轻声道:“姐姐们,我做到了。”
翌日,林昭在院中扫雪,见她红着眼睛走来,便递上一杯热茶。
“今天加了点新东西。”他说,“是你从前最爱的梅花蜜。”
她接过,轻啜一口,忽然笑了:“你知道吗?我觉得阿阮一定很高兴。”
“嗯。”他点头,“她等这一天,比谁都久。”
两人并肩而坐,看雪花静静覆盖忆莲,仿佛为过往盖上一层柔软的被褥。
远处钟声悠悠,响了十二下。
不是警示,也不是召唤。
只是时间走过的声音。
像一句迟到百年的回答:
“我们都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