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。人权委员会主席当众播放了一段视频:一名曾在“心理稳定工程”中服役的士兵,在听到共鸣波后崩溃大哭,反复念叨:“我对不起那个孩子……我不该按住他的头让他喝下药水……”
多个国家宣布暂停一切涉及共感体质者的干预项目,并承诺彻查历史遗留案件。法国率先提出《情感尊严法案》草案,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情感抹除与记忆操控。
而在布拉格,“未来遗产馆”被迫关闭。馆长辞职,民众自发在门前献花,纪念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实验体。社交媒体上,#找回名字运动席卷全球,数万人上传自己亲人的老照片,请求帮助识别身份。
回到废弃车站,陆曜终于放下枪。
他看着倒在地上的K-1,声音沙哑:“如果这一切真是救赎……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?为什么我记不起最后一次叫‘哥哥’是什么时候?”
陆昭慢慢走近,伸手抚上他的肩膀。“因为你还活着。只要你还能感到空虚,就说明心还没死。痛可以修复,爱可以重建。但前提是??你愿意重新开始感受。”
陆曜低头,看着手中那枚玉佩。它曾象征权力与继承,如今却冰冷如石。
良久,他轻轻将玉佩放在地上,转身走向黑暗。
“名单我已经上传至N号节点加密通道。”他说,“三个月内,全球三十七个秘密据点将陆续暴露。若你还想继续走下去……就别让我后悔今晚的选择。”
风止,星现。
陆昭抱起重伤的K-1,踏出车站。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,第一缕阳光洒在铁轨上,反射出粼粼光辉,如同通往未来的道路。
三天后,伤痕学院迎来一场春雨。
雨水洗去墓碑上的尘埃,也滋润着新生的草木。教室里,孩子们围坐一圈,分享彼此的梦境。有人说梦见大海,有人说梦见飞翔,还有一个小女孩举起画本,上面画着一个穿白裙的女人站在门口微笑。
“这是我妈妈。”她说,“昨晚她第一次出现在梦里。老师说,这是因为有人把她记得很清楚。”
林晚坐在窗边,手中握着母亲的晶状吊坠。它的光芒已黯淡许多,但她知道,那不是衰竭,而是完成了使命。
下午,通讯系统恢复连接。一段来自K-1的录音被自动播放:
>“我在医院醒了。医生说能活下来是个奇迹。
>但他们不知道,真正让我活下来的,是十年前你教我的那句话??
>‘记住别人的名字,他们就不会真正死去。’
>我现在想起了一些事:我的真名叫陆明,是母后收养的第七个孤儿。
>哥,我不是你的下属,我是你的弟弟。
>虽然迟了二十年,但我终于敢这么说了。”
林晚泪流满面,却笑了。
傍晚时分,陆昭归来。他带回一本泛黄的日记本,封面写着“M-23”。翻开第一页,稚嫩笔迹写道:
>“今天他们给我打了针,说这样就不会难过了。
>可我还是想哭。我想娘,想哥哥,想那只陪我睡觉的小布熊。
>如果有一天我能出去,请告诉世界:我来过,我痛过,我也爱过。”
陆昭将日记放在图书馆中央的展柜中,旁边立着一块新牌:
>【此处收藏的,不是伤痕,而是勇气】
>【每一个敢于记住的人,都是守心者】
入夜,山谷再次安静下来。
然而在全球各地,变化正悄然发生。
纽约一所小学的心理咨询室里,老师蹲下身,抱住哭泣的学生:“没关系,你想哭多久都可以,我在。”
伦敦地铁站,一名流浪汉接过路人递来的热咖啡,抬头说了声“谢谢”,对方竟停下脚步,问:“你饿了吗?要不要一起吃晚饭?”
首尔某公司办公室,主管取消了“情绪管理培训”,改为开设“共感倾听工作坊”。员工匿名问卷中最高频的回答是:“我希望上司能看见我的疲惫,而不是只看业绩。”
更令人震惊的是,一个月后,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正式承认“共感能力”为基本人权之一,并设立每年4月7日为“心灵觉醒日”。决议文件末尾引用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:
>“当我们学会为陌生人的苦难落泪,文明才真正开始。”
然而,风暴并未完全平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