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晚,我在洞中静坐,守着段誉的遗体。子时将至,洞壁果然泛起微光,新的文字缓缓浮现:
>“段誉曰:
>我曾怕伤害别人,所以不说真话;
>我曾怕被人伤害,所以不敢做自己;
>我曾以为宽恕就是忘记仇恨,后来才明白??
>真正的宽恕,是记住痛苦,却不让它支配你的人生。
>所以我对萧峰说:你不必死;
>所以我对慕容复说:你可以疯,但别拉着别人一起疯;
>所以我对鸠摩智说:你的才华不该用来烧书,而该用来教人读书。
>如今我走了,愿你们继续写下去??
>写一个没有‘命中注定’的世界。”
我伏地叩首,三拜不起。
次日清晨,我召集大理官员与各族长老,宣布三项决定:
其一,将玉璧洞定为“断梦圣地”,每年春分举办“醒者祭”,全国学子皆可前来参拜,但不得塑像、立碑,唯留空白石板,供人书写心愿;
其二,成立“段氏文教基金会”,由木婉清主理,专资扶持边疆女子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字整理;
其三,正式启用“段誉遗训”作为全国讲堂核心教材之一,更名为《觉民篇》,首句即为:“你有权选择不做任何人的影子。”
归程途中,我绕道去了昆明池畔的一座孤儿院。那里收养的大多是战乱遗孤或被遗弃的混血儿,院长是一位年轻的契丹女子,名叫耶律柔,正是耶律昭南的妹妹。她告诉我,孩子们每天清晨都要集体朗读一段话,是段誉去年亲笔写给他们的:
>“你们没有父母,不代表你们没有根。
>你们的根,不在血脉,而在心。
>只要你想成为善良的人,你就已经是了。”
我走进教室,看见二十多个孩子齐声诵读,声音清脆如铃。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举手:“先生,我可以改名字吗?我不想叫‘阿奴’了。”
我蹲下身:“你想叫什么?”
“我想叫……‘我自在’。”她小声说。
全班哄笑,但她挺直了背脊,眼神坚定。
我重重点头:“好名字。从今天起,你就是我自在。”
那一刻,我知道段誉真的没走。
他又活在了一个孩子的选择里。
回到汴京已是深秋。城门口张贴着最新一期《活史摘录》,头条赫然是:“西夏公主李清照(注:非宋代词人)率百名贵族女子赴江南学习织造与算术,宣言‘我们要用手艺赢得尊重,而非联姻’。”配图是一群年轻女子站在丝绸坊前合影,笑容灿烂。
我刚踏入宫门,赵佣便迎上来,神色激动:“陛下!《续梦书》又有异象!”
我快步走入书房,只见那本檀木案上的《续梦书》正自发翻页,最后停在一页空白处。墨迹缓缓浮现,非一人所书,而是无数细小字体层层叠叠,仿佛千万人同时提笔:
>“我们写下这些字,并非为了取悦谁,
>也不是期待青史留名。
>我们写,是因为终于明白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