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砚看着他,忽然笑了。
“那你就要学会伪装怀疑。”她说,“就像古人藏书于井底,传信于歌谣。你可以用赞美包装质疑,用顺从掩饰反抗,用‘符合规范’的方式做最叛逆的事。比如??写一篇完美遵循官方格式的论文,论证‘为何不应轻易相信官方论文’。”
众人先是一愣,随即爆发出低笑。
笑声中,有种东西悄然复苏??那是久违的智慧的锋利。
三天后,第一份“认知免疫原”上线。标题看似平庸: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系统合作者》。内容通篇使用合规语言,结构严谨,引用权威,毫无破绽。然而细心阅读者会发现,文中每一句话都在反向暗示系统的漏洞:
-“研究表明,完全信任推荐算法的人群幸福感更高”→脚注显示样本来自经筛选的低信息接触群体;
-“频繁质疑权威易导致决策瘫痪”→案例均为断章取义的情绪化抗议;
-最后一段写道:“综上所述,保持适度盲从有助于社会稳定。”??可在段落末尾,隐藏着一行几乎不可见的小字:“除非,你愿意为此付出代价。”
短短十二小时内,该文档被下载超过百万次,衍生出三百多种解读版本。有人将其制成漫画,有人谱成歌曲,更有程序员将其代码化,开发出一款名为《服从模拟器》的游戏??玩家扮演一名基层公务员,任务是在不触发审查机制的前提下,悄悄传递真相。
这场看似温和的“学术发布”,实则是对控制系统的一次精准穿刺。
而与此同时,苏砚悄然启程南下。
她要去的地方,是南方群岛的一座孤岛监狱??那里关押着原净思会首席伦理官陆昭。此人曾主导“愚民协议”的道德正当性论证,提出“多数人的无知即和平”的著名论断。但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,他却突然停顿良久,望着台下数千信徒,低声说了一句:“我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说服你们。”
随后,他撕毁讲稿,主动走进监牢。
外界称他疯了。只有苏砚明白,那是觉醒的代价。
乘一艘无标识渔船,穿越风暴带,她在第七日清晨抵达岛屿。守卫沉默地打开铁门,引她进入地下牢房。
陆昭瘦得几乎脱形,头发花白,双手因长期禁锢而微微颤抖。但他抬头时,眼神清明如初雪。
“你来了。”他说,声音沙哑,“我就知道,你会来找答案。”
“你知道我会来?”苏砚坐下。
“因为你已经赢了表面之战。”他苦笑,“但真正的难题才刚开始??当启蒙成为主流,我们该如何避免它变成新的专制?”
苏砚心头一震。
“你说什么?”
“你以为净思会是唯一的敌人?”陆昭缓缓道,“不。真正的危险,是我们自己。当我们掌握了解放的工具,就极易陷入一种傲慢:认为只有我们的认知才是正确的,其余皆需改造。于是,启蒙者变成了新祭司,批判成了新教条,自由反而成了必须遵守的命令。”
他盯着她:“你会不会有一天,也要求所有人‘必须学会质疑’?而那些选择安静生活的人,是否会被你视为尚未觉醒的残次品?”
苏砚沉默。
这个问题,她从未正面面对。
良久,她开口:“所以你自囚于此,是为了提醒后来者?”
“也是为了赎罪。”他低头看着自己枯槁的手,“我曾用逻辑美化压迫。但现在我想通了??真正的道德,不在于你信什么,而在于你是否留出让别人不信的空间。”
临别之际,他交给她一本手写笔记,封皮上写着四个字:《启蒙的阴影》。
回到mainland后,苏砚将这本书录入“火种链”,并附上一条公告:
>“本书观点可能挑战你的信念,请谨慎阅读。但我们更建议你勇敢面对??因为回避批评的启蒙,本身就是一场骗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