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>谢谢你让我相信,这个世界还有人在为真相点火。
>
>如果有一天你需要证人,请记得,滋味坊的女儿一直醒着。
林骁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,直到眼眶发热。
他起身走进储物间,在角落翻出一个旧木箱??那是父亲留下的遗物之一,多年未曾打开。箱子里除了一些账本和合同副本,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。翻开第一页,上面是林建国工整的字迹:
>“创业不易,守业更难。但最难的,是在所有人都劝你低头的时候,还能挺直腰杆走路。我不怕失败,只怕儿子将来问我:‘爸,你有没有试过坚持到底?’”
泪水无声滑落。
他拿出手机,拨通李薇电话:“联系周晓芸,安排见面。另外,把‘滋味坊’的资料归档,列入我们正在筹建的‘民企冤案数据库’首批案例。”
“你要公开吗?”李薇问。
“不,”他说,“但现在起,每一个来找我们的人,都要被记住名字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沸点咖啡馆成了某种隐秘的集结地。白天,它是寻常街角的一杯热饮;夜晚,它却是无数破碎命运交汇的坐标。有人带来泛黄的判决书复印件,有人递上录音笔里的谈话片段,还有退休法官匿名送来当年被压下的卷宗摘要。
林骁不再独自作战。
他组建了一个五人核心小组:李薇负责法律合规与对外联络,陈沉专攻数据挖掘与技术反制,徐文斌凭借审计经验梳理财务黑洞,另两位分别是曾遭构陷的企业主和一名辞职记者。他们在地下会议室制定了三条战线:
第一,继续向中央巡视组提交证据链,推动对“智慧监管平台”项目的专项审计;
第二,联合公益律师团队,为符合条件的受害者启动集体诉讼程序;
第三,筹备一部纪实纪录片,暂定名《沸点之下》,记录这场沉默者的反抗。
进展缓慢,却坚定。
一个月后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,宣布暂停所有地方自行建设的“企业风险智能预警系统”运行,要求各地上报算法逻辑与数据来源,接受统一审查。虽未点名,但业内皆知,风暴已然波及高层。
与此同时,那位曾抽走经侦卷宗的警员如期赴约。他在郊区一处废弃加油站见到了林骁,全程戴着帽子和口罩,声音沙哑:“命令是市局一位副局长下的,但他是替人传话。真正打电话来的是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刘志平。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,案子还没立案,怎么就急着封存材料?可我不敢问,也不敢留底。”
林骁记下了每一个细节,并录了音。
“你知道我现在为什么愿意说吗?”那人苦笑,“因为我女儿去年创业开了家设计工作室,上个月突然被税务突击检查,查出来‘虚开发票’,罚了四十万。她哭着问我:‘爸,我们是不是得罪谁了?’那一刻我才懂,你们经历的一切,原来离普通人这么近。”
说完,他转身走入夜色,再未回头。
林骁站在原地,久久不动。
他知道,这不是复仇,这是觉醒的蔓延。
三个月后,《沸点之下》第一集上线。片头是一段黑白影像:上世纪九十年代,无数小摊贩支起炉灶,烟火升腾,人们脸上洋溢着希望。画外音响起:
>“那是一个允许梦想冒头的年代。可后来,有些人觉得火太大了,怕烧到房子,于是悄悄关掉了通风口……”
影片以林氏为主线,穿插周晓芸、徐文斌以及其他受害者的讲述。没有煽情,没有口号,只有事实与沉默的眼泪。播出二十四小时内,全网播放量突破两亿,微博热搜连占七条话题。
更关键的是,片子结尾列出了一份“待证清单”??十七家曾被列入“可控企业评估体系”的公司名称、负责人姓名、遭遇打压的具体时间节点。呼吁公众帮助寻找线索,重建历史真相。
反响如潮。
短短一周内,已有十二家企业家属主动联系,提供新证据;三家原属宏远资本的中层员工选择实名举报;甚至有位退休老干部寄来一本私人日记,详细记录了当年如何在上级授意下修改政策文件,将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”悄悄替换为“加强引导与规范”。
变革的齿轮,终于开始转动。
然而,暗流也愈加汹涌。
某日凌晨,沸点咖啡馆的监控系统遭到远程攻击,硬盘数据被清空百分之七十;林骁的邮箱接连收到匿名恐吓信,称“再查下去,你会变成下一个顾维钧”;母亲小区楼下多次出现陌生车辆逗留,物业调取录像却发现关键时段摄像头“故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