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此同时,全国响应“黎明计划”的志愿者报名人数激增。一支由退休教师、返乡大学生、社区工作者组成的百人队伍成立,分赴十个重灾区县开展巡回展览。每到一地,都会引发类似马营镇那样的连锁反应??尘封的记忆如春冰乍裂,汩汩而出。
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。
九月中旬,某权威媒体内参刊发文章,题为《警惕“苦难叙事”泛滥对社会稳定的影响》。文中质疑部分口述内容“缺乏佐证”“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”,并提醒“防止历史问题现实化、个体悲剧政治化”。
紧接着,两名参与广播剧配音的演员被经纪公司解约;三家地方图书馆单方面终止合作,撤下所有相关展览物料;更有甚者,西北某市直接发文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“非官方主导的历史回忆活动”。
压力传导至基层。清河县教育局收到上级口头通知:“相关项目注意尺度,避免过度延伸。”
小禾没有回应。她只是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短文,标题只有四个字:《他们值得被记住》。
文中写道:
>“有一位老太太对我说:‘我不是要平反,也不是要赔偿。我只是希望孙子孙女知道,他们的曾祖父不是懒汉,而是饿着肚子修完水库后倒在工地上的工程师。’
>
>还有一个孩子问我:‘老师,如果我的家族历史是错的,那我是不是也是假的?’
>
>我们记录过去,不是为了改变历史,而是为了让活着的人,不再活得像影子。”
这篇文章被悄然转发数十万次。许多读者自发打印张贴在小区公告栏、学校走廊、甚至公交车座椅背后。
十月一日清晨,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结束后,一位身穿旧军装的老人独自伫立良久。随后,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奖状复印件,轻轻放在护栏下。上面写着:“授予张卫国同志‘支边先进个人’称号”,落款时间为1966年。
旁边游客拍照时发现,奖状背面有一行铅笔小字:“我没资格拿这个。真正的先进分子都埋在戈壁滩了。”
这一幕被人拍下上传网络,迅速发酵。#共和国沉默的功臣#登上热搜榜首。当晚,央视新闻微博转发并配文:“致敬每一位未被铭记的奉献者。”
风向悄然变化。
十月中旬,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专题座谈会,主题为“新时代群众性主题教育创新路径”。一份名为《关于支持民间记忆工程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的草案进入讨论阶段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文件明确提出: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史、社区史整理工作;推动建立国家级口述史料数据库;支持学校将真实、健康的家族记忆融入德育课程。
虽尚未正式出台,但各地已有松动迹象。广州恢复“祖辈故事剧场”演出,并纳入市级文化惠民项目;西安记忆社团获得专项经费支持;就连此前阻拦志愿者的西部某村干部,也主动联系项目组:“我们村有个老支书,想讲讲当年修渠的事,你们还来吗?”
小禾带领团队重返马营镇那天,镇政府破例开放礼堂。三百多名村民到场,其中包括当初劝她离开的那位村支书。他站在台前,声音沙哑:“以前怕惹事,现在明白了,有些事藏着掖着,反倒成了心病。今天,请你们听听我们马营人的故事。”
台上,青年再次打开父亲的笔记本,开始朗读。当他念到“妹妹的小鞋我还留着,每年清明我都摆在她坟前”时,台下一位老太太突然起身,颤巍巍走向舞台,从布包里取出一双小小的绣花鞋:“这是我闺女的……她要是活着,该是你妹妹的同学……”
全场恸哭。
小禾站在台侧,泪水模糊了视线。她想起周秉义说过的话:“真相不会摧毁国家,掩盖才会。”此刻她终于懂得,所谓“婆罗门”,并非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,而是敢于承载真相、传递记忆的普通人。
年底,国家档案局宣布启动“百年家国?民间记忆入库计划”,首批试点包含清河县在内的五十个市县。小禾受邀担任顾问专家组成员,但她坚持保留一线采集身份。“我只是个记录者。”她在采访中说,“真正的英雄,是那些愿意开口的人。”
元旦前夕,一场特殊的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。名为《缺席者的姓名》。展厅中央悬挂着一万张空白名牌,随风吹拂轻轻碰撞,发出细微声响。参观者可通过扫码点灯,输入一个曾被遗忘的名字,灯光便会亮起,同时播放一段随机匹配的口述音频。
展览第一天,就有超过三千个名字被点亮。
小禾站在人群中,抬头望着那一片星火般的光点,仿佛看见无数灵魂终于得以安息。
午夜钟声敲响时,她收到一条新消息??来自内蒙古的乌兰老师:“我们班那个画空椅子的孩子,昨天终于在作文里写下了爷爷的名字。他说,‘现在我可以大声告诉别人,我爷爷是个好人。’”
她回复:“谢谢你。”
然后关掉手机,仰望星空。
寒风凛冽,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。
有些话,迟了五十年才说出口;有些人,等了一辈子只为被记住一次。
而此刻,黎明正在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