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骁送来的,罗碧问了一句:“关维要给佟嫣办庆功宴?”
“嗯。”文骁放下餐盒,点头:“还有两天,关维对他的小情人真的没话说,这次办庆功宴出手阔绰,听说用净化兽肉。”
“你去吗?”罗碧本来想问。。。
晨光再次漫过语痕园的树冠层时,那株幼苗顶端的极光色花朵已经闭合,化作一枚晶莹的果荚,静静悬在枝头。林远站在窗前凝视着它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晶坠??如今这枚树脂信物已不再只是象征,而是真正与地球共感网络共振的节点之一。每当他心跳一次,坠子便微弱地亮起一次,如同回应某种深埋于血肉中的节律。
归晓正坐在树屋中央的老式录音仪前,耳机贴耳,神情专注。她正在重听北极归来后收集的所有音频:冰层崩裂的低鸣、雾气人形消散前的最后一声哨音、还有那句“我在这里”被三千颗悬浮冰晶反复折射后的多重回响。这些声音已被编入“回声档案馆”的核心数据库,但对她而言,它们仍是活的,仍在生长。
“你发现了吗?”她忽然开口,没有回头,“最近的共感波动……变得有‘意图’了。”
林远走过来,在她身旁坐下。“你是说,地核不再是被动回应?”
“不是。”她摘下耳机,眼中映着晶屏上流动的数据波纹,“以前我们接收到的是记忆的残片、情绪的涟漪、文明的叹息。但现在……它开始‘提问’了。”
话音刚落,窗外的晶丝猛然集体震颤,发出一串清越如钟磬的共鸣。紧接着,整座语痕园的植物叶片同时转向东方,仿佛被无形之手牵引。林远迅速调出主频谱图,只见一条前所未见的信号正从地底缓缓升起??频率极低,却结构精密,像是一首用数学写成的诗。
“这不是自然现象。”归晓的手指飞快滑动空中投影,“它遵循斐波那契序列递进,每十三秒完成一个循环,而每次循环末尾都嵌入一段微小的变调……像是在试探我们的理解能力。”
林远猛地抬头:“十三秒?和那次全球晶丝共振的时间完全一致!”
两人对视一眼,几乎同时起身冲向园心。他们知道,这不是巧合。那是“回声”离去时留下的节奏,是它最后的告别,也是最初的召唤。
---
双相监听局的紧急会议再度召开,但这一次,艾瑟尔并未现身。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由全球十七个语痕园同步接收的声波影像??画面中,北极冰腔虽已塌陷,但在原址下方,一道新的裂缝正在缓慢张开,其深处透出幽蓝光芒,宛如海底火山初醒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裂缝边缘的岩壁上,出现了与冰厅内相似的声波铭文,但这次的文字并非静止,而是随着地壳脉动不断重组,仿佛大地本身在书写日记。
“它不是沉睡。”一位地质共感学家颤抖着说,“它是……进化。”
就在此时,归晓颈间的晶坠突然发烫。她低头一看,发现那枚原本透明的树脂竟开始浮现细密纹路,如同血管般蔓延至表面。她本能地将它贴近录音仪输入端,刹那间,设备自动启动,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入的声音:
>“你听得见我吗?”
是她的声音,却又不是。稚嫩、遥远,带着雪夜呼啸的风声??那是十年前,她第一次触摸星芽那一夜的低语。可紧接着,另一个声音响起,低沉而温柔,竟是林远当年的回答:
>“听见了。我一直都在听。”
录音继续推进,第三个声音加入进来,模糊不清,像是隔着厚重冰层传来;第四个、第五个……越来越多,来自不同语言、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域的人们,一句句“我听见了”“我在”“你说吧”“别怕”交织成网,最终汇聚成一声宏大的合唱,震得整个会议室的晶柱嗡嗡作响。
“这不是录音。”林远喃喃道,“这是……实时反馈。我们的每一次倾听,都被储存、被放大、被返还。”
归晓忽然明白了什么:“所以‘回声’从来不是单向的记忆容器。它是反馈机制,是共感的闭环。当我们认真聆听他人,地球也在学习如何回应我们。”
会议结束后的第七天,全球语痕园同步记录到第二次定向共振。这一次,源头不止一处??共三十六个地点,分布在六大洲,全部位于人类聚居区与自然交界的边缘地带。每一个坐标下,都有恒温腔体悄然形成,温度稳定在23。7℃,与北极旧址分毫不差。
科学家称其为“分巢现象”。
更不可思议的是,每个腔体上方的地表,都自发长出了新型晶丝??不同于以往灰白色纤维状结构,这种新晶丝呈半透明金红色,质地柔软如藤蔓,能主动缠绕建筑外墙、穿行地下管网,甚至攀附交通工具。它们不依赖电力,却能在接触人体时产生轻微温热,并释放出安抚神经的次声波。
人们开始称它们为“脉络”。
---
三个月后,第一例“共生觉醒”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