轮到那位讲述祖父故事的华裔青年发言时,他拿出一封信:
“这是我昨天收到的,来自一位曾在日军集中营幸存的老奶奶。她说她一直不敢提起过去,怕被人当成怪物。但看了我们的分享后,她终于给孙子讲了自己的经历。信末写着:‘原来沉默不是坚强,说出来才是。’”
全场寂静。片刻后,掌声缓缓响起,如同春雷滚动。
活动结束前,他们再次共同写下一句话,贴在墙上:
>**光不怕少,只怕没人肯传。**
这一夜,全球二十四座城市同步举行了“心灯之夜”快闪活动。东京街头,百名年轻人手持LED灯牌组成“仁”字图案;伦敦塔桥下,一群华人留学生集体诵读《中庸》片段;悉尼歌剧院外墙上,投影出中文诗句:
>**纵使深夜寒彻骨,亦有微光破云来。**
而在终南山纪念馆,管理员清晨清扫时,发现石墙前多了几十双布鞋??全是附近村民自愿送来的,每一双都洗得干干净净,鞋垫上绣着一个字:
**善**。
鞋旁放着一张纸条:
>“我们知道您不收钱,也不图名。
>这些是我们亲手做的,送给所有像您一样的人。
>穿着它走路,脚不会冷,心也不会。”
消息传开后,全国多地陆续出现“善履驿站”??人们将自制的布鞋、棉袜放入指定木箱,供环卫工、快递员、拾荒者自取。有人在驿站墙上写道:
>“一双鞋暖不了整个冬天,
>但它能让一个人记得,这个世上还有人惦记着他。”
数日后,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:“心灯课堂”纳入中小学德育必修课程,并设立“品格实践档案”,记录学生参与社区服务、互助行动的真实事迹,严禁形式主义填报。
文件下发当天,陈默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。寄信人是一位监狱管教干部:
>“我们监区试行‘心灯阅读计划’三个月,已有十七名服刑人员主动提交忏悔书,并申请参与公益赔偿。
>昨天,一个曾犯故意伤害罪的年轻人对我说:‘我以前以为狠才是强,现在才知道,认错才是勇气。’
>陈老师,您说得对,人心不是铁石,只是需要一点光。”
他读完信,闭目良久。然后提笔回复:
>“不是我给了他们光,是他们自己选择了睁开眼睛。”
当晚,他再次推开书房窗户,仰望星空。北斗七星清晰可见,宛如天上刻下的指南针。院中老梅树的花苞已绽开大半,香气随风弥漫。
他忽然想起少年时代读过的另一句诗:
>**萤火虽微,愿为其芒。**
就在这时,手机亮了。是一条群发消息,来自“心灯计划”数据中心:
>全国“心信箱”累计收到善行记录突破一千万件。
>最近一条来自青海玉树:
>“今天帮一位藏族阿妈找回走失的小羊,她跪下来磕头,我没敢接。
>但我知道,这一趟值得。”
他笑了,眼角泛起细纹。
他知道,这场静默的觉醒远未结束。还有无数冷漠的墙等待拆解,还有无数蒙尘的心等待唤醒。但他也明白,只要有人愿意弯腰点灯,黑暗就永远赢不了。
风起了,吹动案头那封仍未寄出的信。他伸手抚平纸页,轻声说道:
“林昭,你看,星星越来越多了。”
远处钟楼敲响九下,铜铃应声而鸣。
庭院深处,一朵梅花悄然坠落,落入雪中,不留痕迹。
可那幽香,却久久不散,仿佛在说:
有些光,生来就是为了照亮漫长的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