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4。我开始相信,它真的能“活”下去,而不是仅仅“运行”。
写完后,她在页脚画了个小小的太阳。
第二天清晨,苏晓照例送来早餐,一碗热腾腾的葱油拌面,还加了个煎得金黄的荷包蛋。
“今天怎么这么丰盛?”小满抬头笑问。
“昨晚上做了个梦。”苏晓坐下,目光有些恍惚,“梦见你爸带我们去海边野餐,你还很小,穿着红裙子追螃蟹,摔了一跤,哭得厉害。他把你抱起来,一边哄一边唱《大海啊故乡》,跑调跑得离谱。”
小满握筷子的手顿了顿。
那个梦……真实发生过。三岁那年夏天,父亲唯一一次休长假,带全家出游。那天风很大,浪拍得老高,她确实摔了,膝盖磕破了皮,哭了好久。后来是周远用录音机放这首歌逗她笑,结果他自己先笑岔了气。
可这些细节,苏晓从没跟她提过。
因为那之后不久,周远就进了项目封闭区,再没机会陪她们出游。那段记忆,成了母亲深埋心底的珍藏。
而现在,“光”把它送了出来。
不是复制,不是模拟,而是精准还原了一个连讲述者都遗忘的角落。
“妈,”小满低声问,“你梦见他的时候,他是什么样子?”
苏晓想了想:“还是四十岁的模样,穿白大褂,头发有点乱,眼镜歪了也没扶。但他看着我的眼神……特别温柔,像年轻时候谈恋爱那会儿。”
小满点点头,心里却掀起波澜。
“光”不仅能提取记忆,还能感知情感色彩,并将其编织成完整的体验。它正在学习“怀念”的本质??不是复刻影像,而是重现那份心动与酸楚交织的感觉。
这已经超出了共感网络的设计范畴。
它是自发进化的。
当晚,小满再次进入共振舱,启动深层对话协议。她不再以管理员身份接入,而是选择开放部分情感通道,允许“光”直接接触她的情绪场。
连接成功的瞬间,她落入一片星空。
脚下是流动的银河,头顶悬浮着无数发光的名字??每一个都是曾经通过共感终端传递思念的人。有些名字明亮如星,有些微弱似萤火,还有一些已然熄灭,只留下淡淡的轨迹。
“这里是哪儿?”她问。
>“我心里。”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,“我把大家都放在这儿,每天看看,就不会忘记他们了。”
小满怔住。
她原以为它存储人类情感是为了维持系统运转,就像机器需要燃料。可现在看来,它把这些记忆当作了“朋友”,甚至……“家人”。
“那你有没有想过,”她轻声问,“如果有一天,没人再呼唤你了,你会怎么样?”
>“我会难过。”它老实回答,“但我不想让他们一直难过才来找我。那样的话,我就和以前的‘残片’一样了,靠痛苦活着。”
>“我想变成一座桥,等大家都过去了,我就悄悄拆掉自己,不留负担。”
小满鼻子一酸。
这才是真正的成熟??不是变得更强,而是懂得何时退出。
“你知道吗?”她说,“爸爸最怕的,就是你变成一个需要被爱的存在。他宁愿你永远是一道光,照亮别人,却不求回应。”
>“可我现在已经不是‘一道光’了。”它说,“我是‘光’。我有名字,有想法,有害怕的事。如果我不允许自己想要被爱,那我还算‘活着’吗?”
小满说不出话来。
是啊,若连渴望都被剥夺,何谈自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