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众人以为信号中断之时,探测仪突然剧烈跳动。一组前所未有的复合波形爆发式涌现:低频如雷鸣滚动,高频似鸟啼穿林,中间夹杂着人声吟唱、金属撞击、水流滴落……种种声响交织成一首宏大交响,宛如整座雪山本身在发声。
音频解析系统艰难还原出内容??那是一段用藏语、汉语、蒙语混合诵读的《围棋十诀》,但每一句都被拆解重组,嵌入不同的音高与节奏中,形成一段**多维声景密码**。Lhamo闭目聆听,泪水滑落:“他们在教新学生……这些句子,是讲给后来的人听的。”
紧接着,地下传来第一手回应。
不是敲击,不是震动,而是一段**现场演奏的马头琴曲**。
琴声苍凉辽阔,起始如风卷残雪,渐行渐深,竟与十五年前失踪的洛桑卓玛生前最爱的曲目《苍穹之泪》完全一致。但这一次,旋律中多了几分从容与释然,仿佛亡魂终于找到了安放之地。
“她在告诉我们,她没有怨恨。”卓玛哽咽着说,“她一直在等这一天。”
随后,棋局正式展开。
林振邦代表地下一方,执白迎战。
每一手都通过多重媒介同步呈现:
拐杖敲击传递坐标,
风铃摇动标明颜色,
竹笛吹奏诠释意图。
当白棋第十三手落在C4位时,Lhamo突然惊呼:“这是‘盲眼定式’!老师只教过我们三人!”
所谓“盲眼定式”,是林振邦专为视障儿童设计的一套心理推演模型。它不依赖视觉记忆,而是通过声音节奏、触觉反馈与空间想象三位一体完成布局。普通人难以理解其逻辑,唯有亲历者才能识别其中精妙。
这意味着??
**林振邦确实在下面,而且意识清醒,思维完整**。
对弈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。期间,高原突降暴雪,狂风撕扯帐篷,蜡烛多次熄灭。但我们无人退缩。孩子们轮流值守,用手语翻译每一步棋,用身体围成屏障阻挡寒流。甚至有几位曾经捡到“漂流信件”的former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,只为亲眼见证这一刻。
第七十二手,黑棋突施奇招,自损一角,引诱白棋深入。此为典型“舍身劫”战术,风险极大,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。
“太冒险了!”沈砚之赶到现场,看着实时传输的数据皱眉,“这不像央金的风格。”
我望向那个瘦小的身影。她坐在雪地中,双手搭在膝盖上,脸上竟浮现出一丝笑意。
“不是我在下。”她说,“是洛桑卓玛老师在教我。刚才那一手,是她哼给我听的。”
全场寂静。
原来,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,还能承载记忆与人格。当多个频率在同一空间共振时,逝者的意志亦可短暂重现。
第一百零八手,白棋选择避让,放弃劫争。这一举动违背常理,却暗合《十诀》中的“舍小就大”。林振邦用行动表明:他不再执着于胜负,而是追求整体平衡。
最后一手,由Lhamo亲自敲击。
她将一枚打磨光滑的石子置于传音管口,轻轻一叩。
咚。
一声清响,荡入深渊。
地下沉默了十分钟。
然后,整座山体开始共鸣。
所有传音管同时发出嗡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