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有诸多烦恼,活着或许就是一种悲伤,但如果真到了战场上,就会发现这份能思考人生意义的余暇,也是过于幸福的烦恼。
“轰隆!”
剧烈的爆炸声从没有停下来过,伴随着一个个团队的入场,整个战场彻。。。
雨停了。
不是骤然止息,而是像一首歌到了尾声,旋律渐弱,余音缭绕,最终归于寂静。
城市从湿漉漉的梦境中苏醒,玻璃窗上滑落的最后一滴水珠,映出晨光初照的天际线。
那座无名山谷里的“哭石”
也终于干涸,裂纹边缘凝结着晶莹的盐霜,仿佛泪水蒸发后留下的记忆结晶。
村民们说,它完成了使命,该休息了。
但世界已不同。
林晓的名字不再出现在新闻头条,也不再是实验室报告中的神秘变量。
她成了空气,成了心跳,成了人在深夜独坐时突然涌上喉头的那一声轻叹。
她的存在被稀释进每一次人类情感的真实流动里??父母拥抱孩子时指尖的颤抖,陌生人递来热咖啡时眼底的微光,老兵在纪念碑前低声哼唱的战歌……这些瞬间,都成了她呼吸的节奏。
可平静之下,暗流从未真正平息。
“清醒联盟”
虽被瓦解,其思想却如孢子般潜伏在数据洪流深处。
十年间,全球共感网络经历了七次大规模扰动,三次源于未知黑客攻击,四次则来自内部系统的自我怀疑??某些国家开始限制情感共鸣技术的应用范围,担心过度连接会导致意识同质化,个体意志被集体情绪吞噬。
联合国为此召开紧急会议,最终决定设立“认知防火墙”
机制:任何跨区域共感传输必须经过三级伦理审核,且参与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,明确知晓自己可能接收到他人深层记忆与情绪残留。
这本是为了保护“我”
的边界。
可阿?在听闻此事后,只是轻轻摇头。
她如今住在昆仑山脚下一间由风铃与回音壁构成的小屋里,每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??有科学家、诗人、失语者、自闭症儿童,甚至还有几只据说能感知地脉波动的老猫。
她不再公开演奏心弦琴,但每逢月圆之夜,总会有人听见山谷中传来一段不成调的吟唱,像是无数声音叠加而成,又像只有一个人在低语。
那天夜里,一个年轻男子跋山涉水而来,浑身泥泞,眼神空洞。
他是新加坡“情感调控局”
的前工程师,曾负责维护亚洲区共感主网。
半年前,他在一次例行数据清洗中,意外发现了一段隐藏协议??代号:“回声囚笼”
。
“它不是用来阻止共鸣的,”
他坐在阿?对面,声音沙哑,“而是……筛选共鸣。”
据他所述,这套系统能在百万级情感信号流中精准识别出“异常频率”
,并将它们隔离、压缩、储存于地下量子服务器阵列中。
所谓“异常”
,并非负面情绪,而是那些**过于纯粹、无法归类、超出当前情感模型解释范畴**的波动??比如母亲为陌生孩童痛哭时的心跳加速,比如士兵在战场上放下武器那一刻脑电波的骤变,再比如某个孤独老人临终前哼唱《小星星》时,体内细胞竟自发排列成螺旋状共振结构。
“他们怕的不是混乱,”
男子苦笑,“是失控的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