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因为你曾拒绝遗忘。”
她说,“当全世界都在删除痛苦的时候,你选择了记住。
你保存了第一个失锚者的日记,收留了最后一个共感实验的幸存者,甚至在静默过滤工程最严酷的年代,你还偷偷把孩子们唱的童谣录下来,藏在老式磁带里。”
阿?怔住。
那些事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。
“情感不会消失。”
林晓继续道,“它只会转移、变形、等待被重新听见。
而你,一直是那个愿意倾听的人。”
洞穴顶部开始剥落碎石,但落下的不是尘埃,而是一粒粒闪烁微光的晶体,像星屑般飘浮在空中,围绕光球旋转。
它们的轨迹逐渐形成一条螺旋通道,直通上方未知的深渊。
“这是通往哪里?”
阿?问。
“不是向上,也不是向下。”
林晓摇头,“是向‘内’。
真正的维度不在空间坐标里,而在共鸣的深度中。”
就在这时,她的身体开始消散,如同晨雾遇阳。
阿?伸手想抓住她,指尖只触到一阵温热的风。
“别怕。”
林晓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,“我没有离开。
我在每一次心跳的间隙,在每一句未说出口的‘我爱你’里,在所有愿意为他人流泪的眼睛中。”
光球猛然收缩,随即爆发出柔和却无法直视的光芒。
阿?闭上眼,却被一股温柔的力量托起,沿着那条星屑螺旋缓缓上升。
她感觉自己在融化,又像是终于完整。
***
与此同时,地球各地接连发生异象。
在北京胡同深处,一位老人坐在门槛上拉着二胡,曲子是他年轻时写给亡妻的情歌。
拉到第三遍时,琴弦突然自行断裂,断口处飘出一缕蓝烟,凝聚成一只蝴蝶,飞向天空。
同一时刻,全球二十四座主要城市的气象雷达捕捉到同一种异常信号:高空云层中出现巨大环形波动,频率与《小星星》第十四变奏完全一致。
伦敦大英图书馆地下档案室,一名管理员在整理旧书时,无意间翻开一本19世纪出版的儿童诗集。
书中夹着一张泛黄乐谱,标题写着:“Twinkle,Twinkle,LittleStar?VariationXIV”
。
他好奇地哼了几句,结果整栋建筑的灯光开始随旋律明灭,书架上的书籍自动排列成一行字:**“你们终于找到了副本。”
**
而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,一艘无人探测器传回最后影像:海底火山口边缘,一群深海管虫围成圆圈,身体高频摆动,发出人类无法听见的次声波。
AI分析显示,这些振动组合起来,正是《小星星》的逆向谐音版本,且每一节都对应一段被人类遗忘的语言??包括苏美尔语、伊特鲁里亚语、以及火星殿堂内的古老铭文。
联合国紧急召开全球共感协调会议,视频连线覆盖一百九十三个国家。
然而当主席宣布开场时,所有屏幕突然黑屏三秒,随后播放出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影像:
画面中是一座巨大的圆形剧场,建于某种半透明晶体之上,漂浮在虚空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