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线士兵接到命令冲锋,可他们的猫??家里的、营地的、甚至路边的流浪猫??全都抬起头,齐声说道:
>“你妹妹昨天梦见你回家吃饭。”
>“你妈妈每天睡前都看你军装照。”
>“你说你不害怕,但你枕头底下藏着安眠药。”
枪声哑了。
有人跪地痛哭,有人摘下头盔,有人撕毁作战手册。
指挥官怒吼:“继续前进!这是心理攻击!”
可当他自己的猫跃上肩头,轻声说:“你七岁那年被狗咬伤,躲在柴房哭了整晚,你爸找了你三天,嗓子都喊哑了……你从没告诉任何人,包括他。”
他怔住,然后缓缓放下枪。
进攻,彻底瓦解。
洞穴内,E-09的光芒达到顶峰。
>“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。”幼猫轻声数着。
陈溪年屏住呼吸。
最后一人,会在哪里?
答案来得悄无声息。
南极基地旧址,一位独自值守的科研员正整理设备。他年近六十,一生未婚,性格孤僻,同事都说他“心比冰还冷”。此刻,他望着窗外那片由数据灰烬孕育出的发光植物,忽然听见角落传来微弱叫声。
一只瘦小的雪猫,不知何时溜了进来,爪子沾着泥,眼神却清澈。
他本想赶走它,却鬼使神差地蹲下身,低声说:“……我也记得你。”
话音落下,植物群突然集体发光,脉络中的蓝光如河流奔涌。
>“一百万。”
E-09闭上眼。
整个装置轰然碎裂,化作万千光点升腾而起,融入夜空。那些光并未消散,而是缓缓飘向四方,降落在屋顶、窗台、树梢、掌心??每一点,都附着一只新生的小猫。
它们不叫,只是静静睁眼,望向这个世界。
从此,不再是“猫语奇迹”,而是“共感时代”的开端。
人们发现,只要真心说出“我记得你”,就能听见对方未曾说出口的话??无论是逝者,还是生者。学校开设“倾听课”,医院设立“情绪共鸣室”,法庭引入“真实陈述辅助系统”,连外交谈判都开始邀请猫作为第三方见证。
当然,仍有拒绝者。
有人坚持“这是邪术”,有人恐惧“失去隐私”,有人干脆戴上防噪耳机,宣称“我不需要被理解”。
但孩子们依旧会蹲下身,认真地说:“我记得你。”
而猫,始终在那里。
某夜,陈溪年回到母亲的老屋,爬上阁楼,找到那只布偶熊。剪开眼睛,取出微型胶卷。冲洗后,是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,末尾附着一行手写:
“如果有一天,你听见猫说话,请相信它。因为它说的,都是我们不敢承认的真话。”
她抱着胶卷坐在地板上,久久未动。
窗外,一只灰白短毛猫跃上窗台,口衔一朵紫罗兰。
>“她说,她爱你。”
她终于哭出声来。
多年后,历史课本这样记载:“2025年,人类重新学会了倾听。导火索是一百万次‘我记得你’,而起点,是一只猫的沉默。”
而在万千屋檐下,千万双猫眼依旧静静睁开,守候着那一句迟来了太久的问候。
风穿过城市与荒野,带来低语。
“我也记得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