录音结束,母女俩相拥而泣。
那天晚上,林小满在《静屿手记》中写道:
>“我们总以为,父母应该天生就会爱孩子。
>可事实上,爱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。
>母亲用了二十年去修复自己,才敢重新站在我面前。
>而我用了这么多年,才学会不把她缺席的岁月,当作永恒的背叛。
>和解不是遗忘,而是理解:
>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在黑暗中摸索前行。
>而静屿的存在,或许就是为了让这些迷路的灵魂,知道??
>你不必独自跋涉。”
夏日渐深,高原的绿意铺展成毯。某日午后,一群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参观。孩子们叽叽喳喳,好奇地触摸玻璃墙,惊叹“云在走路”。只有一个男孩安静地坐在角落,低头折纸。
林小满走过去,轻声问:“你在折什么?”
男孩抬头,眼神清澈:“一只船。我想让它漂到湖中心。”
她帮他折好,陪他走到湖边。男孩小心翼翼把纸船放进水中,双手合十,闭眼许愿。
“你许了什么愿?”她问。
男孩睁开眼,认真地说:“我希望妈妈能听见我心里的话。”
林小满鼻子一酸。她蹲下身:“那你愿意告诉我吗?”
男孩摇头:“我说不出口。但我想让她知道,我不怪她离婚,我只是想她多回来看看我。”
林小满握住他的手:“那你把这句话写下来,放进瓶子里,让湖水替你送出去,好吗?”
男孩用力点头。
他们找来一个空玻璃瓶,男孩用铅笔在纸上写下:“妈妈,我想你了。”然后卷起来塞进瓶中,密封。林小满陪他一起把瓶子推入湖心。纸船载着瓶子,缓缓漂向远方。
“它会到的。”男孩喃喃道。
“会的。”林小满说,“因为爱,从来不会真正沉没。”
当晚,她在日记中补充:
>“静屿最神奇的地方,是它让‘传递’变得不再依赖语言。
>一封信,一瓶水,一幅画,一阵风……
>世界自有它的翻译系统,专为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准备。
>我们要做的,只是相信,并守护这份传递的可能。”
秋初,一场暴雨突袭纳木错。狂风掀翻帐篷,雨水渗入馆内。众人冒雨抢修,用防水布覆盖设备,转移书籍。陈默坚持守在墙边,生怕留言卡片被淋湿。林小满和小舟合力搬沙袋堵住门口,浑身湿透。
半夜雨停,疲惫不堪的众人挤在干燥角落取暖。母亲煮了一锅姜汤,一人一碗递过去。阿?靠着林小满,轻声说:“你说,要是哪天静屿塌了怎么办?”
林小满望向那面在夜色中泛着微光的玻璃墙,淡淡一笑:“那就再建一次。只要还有人需要这样一个地方,它就不会真正消失。”
第二天清晨,阳光破云而出。湖面蒸腾起薄雾,宛如仙境。令人惊讶的是,暴雨过后,湖岸边竟自发聚集了数十位访客??有曾在此静居的抑郁症患者,有那位带回儿子骨灰的母亲,还有那个六岁女孩和她的妈妈。他们带着工具、建材、食物,默默加入修复工作。
没有人组织,没有人号召。
但他们都知道,这里值得被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