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现在,我们要替那些没能走到今天的人发声。
请允许历史恢复本来面目。”
舆论如潮水般涌来。
高校教授联名呼吁重评“两弹一星”
幕后贡献者;退役军人协会发起“寻找无名英雄”
行动;甚至有海外华人组织提议将四人提名诺贝尔和平奖。
压力之下,中央高层终于表态:成立独立第三方审查委员会,彻查“重大科技工程中的历史公正问题”
。
吴世勋被暂停一切待遇,接受问询。
但他拒不认错,只说了一句:“我当时也是为了国家。”
我说:“可国家不只是权力的容器,更是千万普通人信念的集合。
你们怕追问过去会动摇现在,却忘了??真正的稳固,来自坦诚面对错误的勇气。”
一个月后,国务院正式发布公告:
>经核查,林知远、董明远、赵承志、李允明四位科学家,在我国核能与航天事业早期发展中作出不可替代的关键贡献。
因历史原因长期未获公正评价,现予以追授“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”
,并列入国家英模谱系。
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,规格极高。
四位家属代表上台领奖时,全场起立默哀三分钟。
我站在人群最后,看见林晚秋捧着父亲当年的工作笔记,轻轻放在纪念台上。
那本笔记最后一页写着:
>“我不求青史留名,只愿后人不必再以沉默换取前行的权利。”
仪式结束后,我去看了沈明昭。
他住在医院顶层单间,窗外是整片紫禁城的屋檐。
听说我来了,竟挣扎着坐起身。
“你赢了。”
他看着我说。
我没有回答,只问:“为什么留下那份录音?为什么要听林知远的话直到最后一刻?”
他闭上眼,许久才说:“因为我每天都在赎罪。
我把他们的名字压下去,却把他们的声音藏起来。
我想让未来的某一天,有人能找到它,证明我并非完全无情。”
“那你后悔吗?”
我问。
“悔。”
他声音微弱,“但我更恨??恨自己当年没勇气说‘不’。”
我起身欲走,他又叫住我:“替我向西北方向,多鞠一个躬。”
我点点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