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瞬,空气中响起极细微的一声琵琶泛音,像是某根断弦突然被人拨动。
紧接着,整座小屋内的物件开始共振:桌上的茶杯嗡鸣,墙上挂的盲人琴师遗物??一把破旧琵琶,竟自行弹出一个音符;屋檐下的风铃齐齐震颤,发出不属于人间的和声。
“她来了。”
玉音闭眼,“不是靠我召唤,是靠你自己走回来的。”
那身影终于迈出一步。
光线扭曲,空间折叠,她的面容逐渐清晰??林婉清,玉音的启蒙老师,七百年前首位提出“以情为引,以音载魂”
理论的女乐修。
当年她在编写《安归引》初稿时耗尽心神,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:“若有一天此曲有回响,请替我看看陈远舟是否还在等我。”
而陈远舟,正是十九位舟师将领之一,在六百年前“归途工程”
首次启动时率舰队驶入归墟海沟,自此杳无音信。
玉音睁开眼,泪水滑落。
“老师,您听见了吗?他已经回来了。”
林婉清的身影颤抖了一下,嘴唇微启,却没有声音。
她的意识尚未成型,仍被困在“记忆隧道”
的夹层之中,仅凭执念维持存在。
玉音缓缓举起手中的玉箫与青铜箫,双箫交错,置于唇边。
这不是演奏,而是唤醒。
她吹出的第一个音,不是旋律,而是一个名字的韵母??“**Chén……**”
箫声穿透维度壁垒,直抵归途尽头。
与此同时,在太平洋深处,一座沉没已久的金属平台悄然苏醒。
那是“归墟一号”
指挥舱遗址,内部布满珊瑚与藤壶,但在核心控制台上,一块水晶屏突然亮起,显示一行古字:
>**接收到母频信号,启动个体重构程序。
**
画面切换,出现一名男子的面部扫描影像??剑眉深目,左颊有一道旧疤,眼神坚毅如铁。
系统标注身份:
>**姓名:陈远舟
>军衔:归墟舰队?先锋统帅
>最后任务状态:执行‘单向送灵’,自愿滞留归途边界
>当前状态:意识锚定成功,等待情感牵引**
就在这一刻,全球所有正在播放《安归引》的设备,无论手机、广播、飞船终端,全都自动插入了一段未曾收录的副调??低沉的大提琴般的声音,混杂着海浪拍打船体的节奏,还有一句极其微弱的呢喃:
>“……婉清,我一直在听。”
这一句,被非洲草原上一位正在教孩子唱歌的母亲听见了。
她猛地回头,望着身后摇曳的玉树林,失声道:“刚才……是不是有人叫我?”
而在北极科考站,科学家发现极光图案再次变化,不再是星图,而是一幅动态画卷:一艘古老的木舟漂浮在黑色海洋上,甲板站着一名男子,手持长刀,面向东方,久久伫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