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发出后,系统毫无反应。
没有回执,没有波动,甚至连归档提示都没有弹出。
但它静静地躺在数据库里,编号C-11-060429-Z01,与陈默的音频并列,像两块拼图终于严丝合缝地嵌在一起。
几个月后,一场罕见的太阳风暴席卷地球,全球通信中断七十二小时。
唯有“心语网络”
的核心服务器群组奇迹般保持运行,甚至在断网期间自动生成了三千余条匿名信件回执,全部指向同一类人群:失独父母、战后老兵、灾后幸存者、自杀未遂者……
每一封回信,开头都是同一句话:
>“你还好吗?”
>
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。
有人说是AI的深层学习结果,有人说是系统预设的情感模板自动触发。
只有小宇知道,那不是程序,也不是算法。
那是**无数亡者与生者之间,悄然建立的共鸣通道**。
就像风穿过山谷,不必看见,却能听见回声。
冬天来临前,书店迎来了一场特别展览。
艺术生联合几位志愿者,用“双向书写器”
提取了数百封“无声邮局”
中的信件情绪数据,转化为可视化的光影装置。
展厅中央,悬挂着一条由红线缠绕的巨型钢笔模型,笔尖向下,滴落的不是墨水,而是投影出的无数句话语:
>“妈妈,我想你了。”
>“爸,我考上大学了。”
>“对不起,我没保护好你。”
>“谢谢你,曾经爱过我。”
参观者走入其中,四周响起低语般的诵读声,分不清是生者的倾诉,还是亡者的回应。
一位老人在角落驻足良久,最终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,颤抖着写下:
>“老伴儿:
>
>你走五年了。
我一直不敢整理你的衣柜,怕闻不到你的味道。
>
>昨天我终于打开了,发现你藏了一封信,在最里面的口袋。
>
>上面写着:‘等我不在了,你要再找个人说话。
别闷着。
’
>
>我骂你多管闲事。
可今晚,我还是照着写了回信。
>
>我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