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序坐在书桌前,台灯洒下一片温暖的光晕。在他面前,摊开着的是易小天那本厚厚的素描本,以及一个存满了电子照片的文件夹。这些照片,是易小天用严序给他买的第一台相机拍下的。
不是用于分析案件的线索,而是他眼中真正看到的城市。清晨雾气中苏醒的巷口,黄昏时被夕阳拉得老长的电线杆影子,雨滴挂在蜘蛛网上折射出的斑斓光点,深夜路灯下依偎着的流浪猫……
这些影像,充满了静谧的观察力和一种不为人知的原始美。这里面的城市,是易小天与之对话,并悄悄爱着的沉默朋友。
一个念头在严序心中清晰起来。他打开电脑,找到了那个以其专业性和包容性著称的“城市之眼”摄影大赛的投稿页面。他小心地筛选整理着照片,每一张都代表着易小天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独特视角。在填写参赛者信息时,他在“姓名”一栏,郑重地敲下了“易小天”三个字。
他知道,这或许会带来一些风险,让易小天更多地暴露在公众视野。但他更知道,此刻,易小天需要的不是被更深地藏起来,而是需要一盏灯,一盏能照亮他自身价值的灯,去对抗那个试图将他拖入黑暗共鸣的幽灵。
一周后,一封来自大赛组委会的邮件抵达了严序的邮箱。他点开,呼吸不由得一滞。
邮件正文里写道:
“尊敬的易小天先生女士:我们荣幸地通知您,您的系列摄影作品《默视之城》,以其独特的视角、深刻的情感洞察和非凡的影像力量,打动了我们所有评委,成功荣获本届‘城市之眼’摄影大赛的‘年度新锐摄影师’奖及‘市民选择奖’。我们诚挚邀请您出席颁奖典礼……”
严序盯着屏幕,良久,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。他立刻打印了这封邮件,然后拿着这张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纸,走到了易小天的房间门口。
少年正坐在窗边发呆,侧影在日光下显得有些单薄和落寞,似乎还笼罩在之前被迫离家出走的阴影里。
“小天。”严序轻声叫他。
易小天回过头,眼神里带着询问。
严序没有多说,只是走过去,将那张打印纸递到他面前。
易小天疑惑地接过,低头看去。他的目光在接触到那些文字时,先是凝固,随即像是被烫到一样猛地颤抖了一下。他难以置信地、反复地阅读着那几行字,尤其是他自己的名字,和后面跟着的、金光闪闪的奖项名称。
他抬起头,看向严序,眼睛睁得极大,里面充满了震惊、困惑,以及一丝小心翼翼、不敢置信的微光。他指着邮件,又指着自己,用眼神发出强烈的疑问。
“是你。”严序看着他,目光坚定而温暖,声音沉稳有力,“是你拍的,那座城市。评委们看到的,是你眼中的世界。”
他向前一步,双手按住易小天单薄却蕴藏着巨大力量的肩膀,一字一句,清晰地说道:
“看,小天。你的眼睛,能发现的不仅仅是阴谋和罪恶。”
“它能发现美,能发现光。而这些,能让你站在领奖台上,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和掌声。”
他将邮件从易小天颤抖的手中轻轻抽出来,指尖点在他的名字上。
严序的声音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。
“这份荣誉,是你应得的。它和你的过去无关。它只关乎你,易小天,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所创造的价值。”
易小天怔怔地看着严序,看着他眼中毫无保留的骄傲与肯定。几个月来萦绕在心头的阴霾在这一刻,被这突如其来,坚实而荣耀的肯定,砸开了一道裂缝。
易小天最终没有去参加颁奖典礼。聚光灯和人群对他来说依然是难以承受的压力,严序也尊重他的意愿,代为领回了奖杯和证书。那尊沉甸甸的水晶奖杯被放在易小天书桌最显眼的位置,无声地证明着他的价值。
然而,荣誉的光环刚刚落下,另一封信悄然而至。
这封信用的是一种质感极好的米白色信纸,打印的字体优雅而克制,措辞彬彬有礼,充满了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易小天才华的看似纯粹的激赏。信中以“城市之眼”大赛摄影爱好者的名义,赞扬《默视之城》系列“不仅捕捉了城市的表象,更触及了其沉默的灵魂”,认为易小天拥有“超越年龄的视觉哲学”。
信的末尾,写信人写道:
“颁奖典礼的缺席,更让我感受到您作为一名真正观察者的纯粹与独立。在这个喧嚣的时代,这份沉默的坚守尤为珍贵。不知是否有这个荣幸,能与您进行一些超越世俗的、关于影像与存在的交流?期待您的回音。”
随信还附上了一张似乎是手工制作的空白明信片,以及一个非官方的独立电子邮箱地址。
严序拿着这封信,眉头紧锁。他不能肯定这封信是不是那个暗中之人的手笔。对方在失败后,迅速调整了策略,从强攻改为渗透,从制造恐惧转为提供“理解”?
严序抬头,看了看易小天。
易小天看着这封信,眼神复杂。获奖的喜悦还未散去,这封来自“专业人士”的赞赏信,无疑又给他的自信心加了一块砝码。有人如此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,并愿意与他深入交流……
这对于一个刚刚找到自身价值的少年来说,诱惑力太大了。
他拿起那张空白的明信片,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的纹理,眼中流露出犹豫和一丝微弱的想要回应这份“知遇之恩”的冲动。
严序没有立刻阻止。他将手放在易小天的肩上,语气平稳地说:
“小天,获得认可,是件好事。这说明你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看见。”
他话锋一转,目光锐利如昔。
“但记住,无论对方说得多么动听,在完全确定他是谁之前,不要透露任何关于你自己,关于我们生活的信息。保护自己,永远是第一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