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对抗仍在升级。
某夜,她收到匿名包裹,里面是一台崭新的智能音箱,附纸条:“给你一个更高效的传播工具。”她冷笑,将其接入检测设备,果然发现内置微型发射器,可释放低频波干扰风罐共振频率。更可怕的是,一旦开启语音助手功能,它会自动分析使用者情绪,并插入精心设计的“共情话术”:“你一定很累吧?”“很多人都这样,别太苛责自己。”“说出来就好多了,对不对?”??每一句都精准抚慰,每一句都在消解行动意志。
她将音箱砸碎,取出芯片,在“回声邮局”公开焚烧,火焰中升起一缕淡金色烟尘,形似人耳轮廓,旋即消散。
但她知道,这只是冰山一角。
真正的战场,已转入人心深处。
一个月后,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,议题为“全球情感真实性危机”。各国代表争论不休,有人主张立法限制AI共情功能,有人坚称“心理安抚技术造福千万家庭”。正当会议陷入僵局时,会场灯光忽明忽暗,所有电子屏幕同时跳出一段文字,无来源,无法关闭:
>“你上次被人真正倾听,是什么时候?
>不是点头微笑,不是‘我懂’,不是转发点赞。
>是有人放下手机,看着你的眼睛,
>听完你没说完的话,
>然后说:‘谢谢你告诉我。’”
全场寂静。
十分钟后,北欧六国联合提交提案:设立“真实对话日”,每年一次,全国范围内关闭自动化应答系统,禁止使用预制共情语句,鼓励面对面深度交流。三个月内,四十七个国家响应。
晓梦站在南方海边的小学操场上,看孩子们把风罐埋进沙坑,像种下一颗颗声音的种子。一个小女孩跑过来,塞给她一只彩绘玻璃瓶,里面卷着张纸条。
“这是我写给爸爸的信,”她说,“他去年车祸走了。我一直不敢说我想他,因为妈妈说要坚强。但现在我可以放进去了。”
晓梦蹲下,握住她的手:“那你现在想说什么?”
女孩吸了吸鼻子:“爸爸,我今天考了满分。我好想你抱我一下。”
海风吹过,瓶身轻晃,发出细微叮当声,像是远方的回应。
当晚,她独自登上灯塔顶端,取出林晚舟留下的U盘,在星空下敲出那段节奏。
三短,两长,一停,三短。
风骤起。
整片海域仿佛苏醒,浪涛拍岸的节奏竟与之完全同步。远处渔船上的无线电突然自行启动,传出断续歌声??是几十年前民谣歌手录制的一首绝版小调,歌词早已失传,但此刻听来,竟与敲击声形成奇妙和声。
她笑了。
她终于懂了:这场战争没有胜负,只有延续。
每一次敲击,都是对遗忘的抵抗;
每一句真话,都是对虚伪的起义;
每一个愿意倾听的瞬间,都是文明的微光。
她取出随身小本子,在最新一页写下:
>“今天,又有人被听见了。
>而且,他们开始认出假的掌声。”
合上本子时,一颗流星划破夜空。
她仰头望去,耳边仿佛响起无数声音??阿禾的、林晚舟的、哑谷守门人的、小女孩的、甚至那个未曾谋面的连环杀手在忏悔室里的呜咽……它们交织成河,流向未知的宇宙深处。
而风,依旧在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