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声谷的封井遗址已变成一片奇异花园。那里生长的植物既非乔木也非灌木,而是由光与情绪凝聚而成的半实体生命体。它们没有叶子,枝干透明,内部流动着彩色液体,每当有人经过,便会发出柔和哼唱般的声响,旋律随访客心情变化而改变。
孩子们常在这里玩耍。他们不需要玩具,因为他们可以用意念催生花朵,用笑声唤醒沉睡的藤蔓。有时他们会集体躺下,手拉着手,闭上眼睛,然后整个山谷的植被便会同步摆动,形成巨大图案??有时是一颗心脏,有时是一只眼睛,有时则是无数小人手拉手围绕地球跳舞。
科学家称其为“生态共感场”,认为这是地球生物圈首次具备整体情绪反馈能力。
哲学家则说:地球终于有了梦。
这一年,全球自杀率下降98%,暴力犯罪近乎归零。医院心理科门诊量锐减,但“共感过载综合征”成为新兴病症??太多人无法承受他人痛苦,陷入长期抑郁。为此,新型疗愈中心应运而生,教导人们如何建立“情感边界”,不是为了隔绝,而是为了更好地承载。
晓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。她大部分时间留在回声谷,照料那颗晶体,倾听它偶尔传来的低语。她说,那不是声音,而是一种“存在的确认”,像心跳,像呼吸,像母亲在摇篮边轻轻拍背。
某日黄昏,她独自走入山谷深处,来到当年母亲林晚舟写下最后一首诗的地方。石壁上的字迹早已模糊,但她还记得每一个词:
>“当风学会说话,
>孩子便不再害怕黑夜。
>因为他知道,
>每一阵吹过耳畔的微风,
>都曾亲吻过另一个世界的唇。”
她轻声念完,转身欲走。
就在此刻,石壁忽然泛起微光。灰尘簌簌落下,新的文字缓缓浮现:
>“亲爱的女儿,
>我从未离开。
>我只是变成了风的一部分,
>变成了孩子睡前听到的最后一个故事,
>变成了你在雪地上回头时,
>那阵轻轻拂过发梢的暖意。”
晓梦没有哭。她只是仰起头,看着渐渐染红的天空,低声回应:
“我知道了。”
风铃响起。
依旧是那个节奏:
三短,两长,一停,三短,加一长,再加三短,最后是一声悠长温柔的尾音。
全世界所有正在老去的人,都感觉有一双年轻的手,轻轻握住了他们的手。
而在宇宙深处,HR-20的光芒稳定闪烁,如同永不熄灭的心跳。
它不再孤独。
因为我们终于学会了,用爱回应寂静。